有些人已經很好地理解了規模經濟。你花的錢越多,每花的一塊錢能產生的效果舊更大。這種效應貫穿于我所能看到的每一個層面,從數十億美元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莫不如此。
最簡單的解讀方式是看看批量訂單。訂購 10 萬件散熱器,你能拿到的是一個價格。訂購 100 萬臺,拿到的是一個更好的價格。當你繼續擴大規模時,價格會隨之下降,這對硬件行業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影響,因為制造商明白,他們可以購買專用設備,并且讓設備專門為你的訂單服務,然后將生產設備維持在 100% 的效率。隨著你的規模擴大,除了節約成本外,你還能獲得更好的定制和專業化服務,這意味著你的產品也可以隨之更高效、更便宜。
在某種程度上,把制造商的全部產能一并買下來是有道理的。制造價格的一個巨大組成部分是為設備買單。閑置率為 50% 的設備,其單位有效價格是使用率達 100% 的設備的 2 倍。如果你能增加籌備時間和訂單量,你就可以讓專用設備完全為你的訂單不間斷地運轉,而這可以進一步大幅拉低價格。
再進一步說,總得有人生產制造商所需的設備。如果你擴大規模,不斷要求生產特定的設備,制造商可以開始把生產全流程都用在你的訂單上,并保持設備不間斷地為你運轉,這樣一來,你在生產時所使用的設備成本將越來越便宜。
這僅僅是個開始。在每一步,每一個供應商、制造商等都將獲得利潤,通常取決于商品性質,利潤率在 30% 上下。如果你的本錢夠多,現在你可以開始進行垂直整合,通過收購或創建你自己的無利潤實體來砍掉你的制造商的毛利。
硬件生產要經過許多步驟,包括獲取像鐵和石油這樣的原材料,精煉這些材料,然后將其制造成基本部件,用于更多的大眾產品。這些基礎部件通常需要 6 個月以上的籌備期,這意味著供應商通常會保留大量庫存,這樣就可以在更快的時間內為客戶提供零部件。每一步通常都會引入中間人,也會出現低效操作,如果每一步針對的都是大眾產品而非特制產品,情況就益發如此。相反,如果你有一個特定的產品,訂單的數量/規模足夠大,那么就有理由專門為其提供生產鏈要素,你將得以削減成本,縮短籌備時間,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你將會把所有規模不如你的人拋在后面。
如果非要給一個粗略的數字,我覺得,每次你花了 10 倍的錢,可以節省大約 30% 的成本。也就是說,如果你花了 1 億美元購買礦機,你或許可以用 500 美元的單價買到貨。如果你一下子拍出了 10 億美元,可以把單價壓到 350 美元。如果再加碼到 100 億美元,每一個礦機可能跌到 245 美元。你的礦機不僅更便宜了,而且它們也變得更加個性化、擁有更高的性能。你不只是通過規模優勢建起了一條便宜的護城河,而且這條護城河質量還非常牢靠。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