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眾銷售 ASIC 礦機的制造商,比如比特大陸,往往不容易像消費者那樣容易遭遇像為了抵御 ASIC 而進行硬分叉這種事情的影響。我所在的 Sia 平臺預計,比特大陸將 A3 推向市場的成本低于 1000 萬美元。在宣布 A3 產品的 8 分鐘內,比特大陸已經接到的硬件訂單超過了 2000 萬美元,而他們的設計和制造成本是 1000 萬美元。
比特大陸推出的 A3 礦機,適用于 Blake2b 算法幣種
在沒有任何一臺礦機為客戶提供回報前,比特大陸不僅賺回了全部初始投資,還有大把結余。
在這種情況下,硬分叉不會傷害比特大陸。比特大陸獲得了利潤,而開發人員對此無能為力。大陸是在門羅幣宣布硬分叉之后,才發布了新礦機的消息,而且在那之前他們貌似已經向客戶銷售了大量的過時的硬件,以彌補他們的成本投入,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采礦這件事的天平大大有利于制造商那邊。他們控制了硬件生產和供應,而且比其他人更了解這個行業。一個礦機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造商在不向外界披露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核心變量的能力。對于這點,鏈聞 ChainNews 早有報道,我們曾專門探討過 比特大陸的賺錢能力。
以下龍礦業的 Decred 礦機為例,我們看到他們「售罄」了一批數目不詳、價值 1 萬美元的礦機。在那之后,很多人觀察到,超過 50% 的采礦獎勵歸入到一個單一的地址,眾所周知,這個地址與下龍有關系,這意味著他們把大部分的算力和利潤留給了自己。
我們對采礦設備的調查說明了一點:一臺設備的總體制造成本不到 1000 美元,這意味著任何掏出了 1 萬美元的人都向制造商支付了高額的利潤,讓他們有能力再為自己多制造 9 臺礦機。除此之外,買家不知道礦業公司賣出了多少臺礦機,也不知道在礦機到手后挖礦難度怎么變化。制造商對買家是否能夠獲得回報卻心知肚明,但買家不知道。買方只能完全信任制造商。
如果挖像 Sia 這樣的
加密貨幣每月能獲得 1000 萬美元的區塊獎勵,而一批未過時的礦機預計總價為 1.2 億美元,那么,你會預測礦機生產廠商最多能賺到 1200 萬美元。但是,制造商有方法賺到比這多得多的錢。
以比特大陸的 A3 為例,廠商用了不到 10 天快速向公眾出售并交付了一小批礦機。不久之后,YouTube 上開始流傳一些視頻,上傳者聲稱在購買了礦機后每天能合法賺到 800 美元。這讓人們對 A3 大為傾倒,為比特大陸成功銷售第二批礦機奠定了基礎。
雖然我們不知道比特大陸賣出了多少套 A3,但我們懷疑他們在第二批銷售中所賺取的利潤比使用 A3 挖礦所產生的潛在區塊獎勵要大。也就是說,比特大陸出售了超過 1 億美元的采礦設備,是因為他們深知該區塊的回報不足以讓他們的客戶賺回成本,即使電力免費都不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他們在銷售 Dash 礦機時做了類似的事情。我們稱之為「溢出」,這是制造商和客戶之間存在的危險的不對等關系的又一大明證。
說到底,加密貨幣的礦機生產商在賣的是印鈔機。一個資金充足的利潤最大化實體如果在賣印鈔機,原因無非在于他們相信這樣賺到的錢比他們自己動手印錢來得更多。買方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制造商要出售這些礦機,而不是留下來自己用。
對于制造商來說,賣出印鈔機而不是保留它是有道理的。首要原因在于資本——制造是一個昂貴的過程,有很多的前置時間。如果制造商沒有足夠的錢來生產自己的產品,那么就有必要賣掉產品、用銷售收入進行再生產。一句話概括,這是制造商出售未來的收入以獲取今天的收入,這在
金融界是司空見慣的操作。
另一個原因在于運行礦機的電費。如果制造商只能獲得一定量的電力供應,與此同時,別的人擁有更便宜的電力或更好的數據中心,那么他們就舍得花高于制造商定價的價錢買礦機。然而,大多數制造商都能爭取拿到實惠的供電合同,所以除非你能得到一些免費的電力供應,或者經營水平非常專業高科技,否則你不可能比制造商做得更好。
最后,制造商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他們想要賺快錢,而不是利用硬件本身進行長期投資。不過在加密貨幣的開采過程中,情況很可能不是這樣,因為礦機的運轉周期往往不到兩年,對于企業來說,等待健康回報的時間并不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