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必不可少的
能源消耗,園區通過“綠電替代”進一步降碳。早在2012年,園區就在多處辦公樓樓頂安裝了光伏發電、風電系統。隨著技術需求的擴展,園區又先后配備了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設備。園區還以30個交流充電樁為對象,創新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模式,以有序充電控制策略實現充電智能管控,進一步擴大需求側響應規模,每年通過綠色電能替代減少的
碳排放量達60噸。
新能源供給幾乎是“碳中和”園區建設的“必選動作”。目前園區內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為55千瓦,還有兩臺3.2千瓦的風電機組。
上海電科院在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上開展研究,著力探索通過園區內部、園區與園區之間的“綠電共享”,讓降碳更智慧。
“假設你是一個綠電買家,在交易平臺上發布了‘需要50千瓦時綠電’的需求。平臺向你推送了幾個選項——賣家一:可售電量40千瓦時,性質為‘火光打捆’,單價1‘綠豆’;賣家二:可售電量30千瓦時,性質為光伏發電,單價1.5‘綠豆’……‘綠豆’是交易平臺通用的結算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綠電產品。”上海電科院電源技術中心網源協調室主任杜洋描述了可溯源的園區綠電交易平臺可以實現的功能。
2021年12月28日,園區9號樓通過這個平臺將屋頂光伏電站發出的50千瓦時電售賣給了4號樓,并指定用于空調用能。4號樓作為需求方在平臺發布了光伏綠電使用需求,平臺根據價格最優策略篩選匹配了9號樓綠電資源,并在約定時間自動觸發合約,同時記錄履約過程,根據每千萬時電1.5“綠豆”的合約價格與履約結果進行綠豆獎勵結算,共獎勵9號樓75“綠豆”。
如何確保賣家出售的確實是“綠電”?可以借助
區塊鏈技術來實現。上海電科院將該技術應用于交易平臺,將園區實時的碳排放數據上鏈存儲、管理,可視化展示綠電去向和“碳”在園區每棟樓宇間的流動足跡,為園區用電打上“碳”標簽,精準助力園區優化能源管理方式,提高辦公樓宇新能源使用比例,為園區“碳中和”提供量化支撐。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