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一出現,各類金融機構便試圖利用它來改造傳統的業務模式,尤其是,
區塊鏈在
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踐也在逐漸推廣。但就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的融合而言,我國實踐中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各類機構盲目重復建設,造成了系統資源浪費。雖然目前大部分核心企業已經意識到,借助新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供應鏈管理,核心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步伐正在加快。但由于核心企業出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一般都會利用區塊鏈、互聯網技術自建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一般自建的系統都是先滿足自身供應鏈管理之需,后續再向其他企業和平臺推廣,這便造成了各類機構對系統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除核心企業外,各類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也在紛紛開發基于金融科技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如商業銀行、保理公司、供應鏈公司、資產交易所等,都有類似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的開發和上線。但是,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商業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幾乎
大同小異,鏈條上的供應商無所適從,不利于該項技術和模式的大范圍推廣。
其次,雖然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有利于信息共享和信用傳遞,但各類機構的平臺自成體系,又形成新的信息孤島。目前,各類機構開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都自成體系,搶占市場,與其他類似系統無法兼容,導致各個機構的系統之間產生斷裂和隔閡,特別是各個核心企業之間的信息更是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遞。目前各自割據的形式,勢必形成以系統為分界線新的信息“孤島”,從而不利于新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第三,雖然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信用、信息的有效傳遞,但配套的相關技術和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和開發。如, 受核心企業、配套商業環境信息化進程的影響,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基礎合同、發票、交易單據等目前大部分是紙質操作,線下完成。因此,很多基礎數據需要還原到傳統模式,線下采集。該部分線下操作的內容不僅影響各參與方的操作體驗,降低效率,也不利于基礎合約要素信息的采集和傳遞,更會影響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
鑒于上述存在的問題分析和對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判斷,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既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也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供應鏈金融自身的風險。
首先,打破信息孤島,搭建統一可信任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目前,各行業龍頭核心企業、科技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監管機構等均紛紛參與試水研發推廣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系統,市場上可謂是“百花爭艷,群雄逐鹿”。但經過市場的洗禮和金融監管機構的管理后,市場上可能會出現監管機構或金融機構平臺重新定義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并建立統一的規則和標準,該標準既考慮到了核心企業的信息安全問題,又可滿足金融或商業機構融資信息的需要,從而建立統一的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
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可以被各行業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供應商及相關參與方所認可,可以實現多條供應鏈的交織和信息共享、互信,并可打破信息的孤島,搭建供應鏈信息交互的新型網狀結構,使得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技術和應用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打造開放平臺,讓更多資金方參與,真正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供應鏈應收賬款市場超過20萬億元,其中工業類企業應收賬款金額超過12萬億元,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與此同時,全國應收賬款得到融資的業務量僅為2萬億元左右,僅占應收賬款的1 0%左右。據統計,我國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在GDP中的占比僅為2.2%左右,與發達國家英國(12·3%)、法國(11·9%)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與此相對應,則是國內大量的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 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供應商、信息技術提供商、參與資金流轉和融資的金融機構,甚至是交易所和機構(個人)投資者等,都可通過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而搭建的供應鏈公共平臺采信,這就比較好地解決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信用無法傳導、信息無法高效傳遞等難題,使得供應鏈金融資產越來越標準化和清晰透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