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圍繞大型制造等核心企業,通過管控或掌握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息流和物流,提供配套的資金流或融資等金融服務,通過供應鏈的方式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已發展到與互聯網、
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未來應是以金融科技促進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讓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這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線。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和存在的問題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
在互聯網技術未升級和
區塊鏈技術未出現以前,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大部分為線下操作。以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為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核心企業開立商業承兌匯票。該模式下,一般由核心企業開立并承兌商業匯票。該模式的優勢在于,核心企業利用自身的商業信用,延緩付款時限。若能得到金融機構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供應商實現融資功能。但該種模式的融資功能較有限,且傳統紙票模式下,時有假票出現。
第二種模式是金融機構商業保理。供應商對核心企業供完貨后,由核心企業對供應商應收賬款予以確認。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根據應收賬款面值支付一般為50%~90%不等的對價。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后,向核心企業發出轉讓通知,并要求其付款至融資金融機構。該模式的優勢在于,金融機構對商業保理普遍較為認可, 市場接受程度較高。不足之處則在于,供應商賬單分散時,需要核心企業反復配合應收賬款的確認,操作成本較高。同時, 如供應商以有瑕疵應收賬款進行欺詐或更改收款賬戶,此類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可能會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效率。
第三種模式是核心企業反向保理。傳統保理業務從供應商應收賬款需求入手, 反向保理則從核心企業應付賬款入手,由核心企業統一安排供應商的融資。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核心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確認配合程度高,付款鎖定對融資金融機構保障性強。但前提是,核心企業愿意配合, 也只有認可的供應商才能得到融資。目前,反向保理是市場上較為主流的供應商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主要問題及成因
上述三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供應商融資的需求,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核心企業信用無法為整個供應鏈增信。在第一種模式中,商業承兌匯票不能拆分支付,使得商票很難流轉,同時,如需要貼現商業承兌匯票,則需要開票人在金融機構取得授信,才能在金融機構進行貼現。第二種和第三種模式只解決了一級供應商融資,仍難以解決二級、三級以及N 級供應商的融資。其次,大部分信息傳遞和融資流程為線下操作,效率較低。目前大部分融資操作都在線下進行,包括信息傳遞、應收賬款債權確認等環節,其操作成本較高,實效性較弱。
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缺乏統一可靠的信息系統,無法快速有效地傳遞數據。在供應鏈體系的信息傳遞過程中,各個參與企業并沒有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核心企業出于信息安全等考慮,并沒有將ERP核心系統進行外部網絡化應用。除了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外,大部分供應鏈上的企業信息化程度比較低,供應鏈信息形成了數據孤島,無法真實有效傳遞數據。在供應鏈條上提供金融和融資支持的金融機構,更是無法清晰準確地獲取供應鏈體系相關數據,也難以核實供應鏈各種交易環節信息的真偽,因此也無法給予快速、有效的金融和融資支持。
其次,核心企業信用無法有效傳遞, 很難為其供應鏈增信。在供應鏈體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為其供應鏈體系的上下游企業進行信用增級。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數據傳遞模式,供應鏈條中最重要的信用信息就無法有效的傳導和傳遞,核心企業就無法為整個供應商體系進行信用
評級,供應商也無法借助核心企業的高評級和高信用來獲得快速、低成本的融資。尤其是在多級供應商模式中,一級供應商之后的間接供應商無法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來融資,使其融資難、融資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