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與財政能力相匹配、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銜接,按照生態空間功能,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促進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利益共享。
??(一)加大縱向補償力度。結合中央財力狀況逐步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規模。中央預算內投資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予以傾斜。繼續對生態脆弱脫貧地區給予生態保護補償,保持對原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不減。各省級政府要加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出臺生態保護補償引導性政策和激勵約束措施,調動省級以下地方政府積極性,加強生態保護,促進綠色發展。
??(二)突出縱向補償重點。對青藏高原、南水北調水源地等生態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區,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測算中通過提高轉移支付系數、加計生態環保支出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其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居于同等財力水平地區前列。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根據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護成效加大保護補償力度。各省級政府要將生態功能重要地區全面納入省級對下生態保護補償轉移支付范圍。
??(三)改進縱向補償辦法。根據生態效益外溢性、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點,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實施差異化補償。引入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相關轉移支付分配因素,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補償資金與破壞生態環境相關產業逆向關聯機制,對生態功能重要地區發展破壞生態環境相關產業的,適當減少補償資金規模。研究通過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對吸納生態移民較多地區給予補償,引導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較大的生態功能重要地區人口逐步有序向外轉移。繼續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
??(四)健全橫向補償機制。鞏固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成果,總結推廣成熟經驗。鼓勵地方加快重點流域跨省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開展跨區域聯防聯治。推動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支持沿線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干流及重要支流自主建立省際和省內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生態功能特別重要的跨省和跨地市重點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分別給予引導支持。鼓勵地方探索大氣等其他生態環境要素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方式,通過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方式,促進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良性互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