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密碼學家 David Chaum的一篇關于電子現金設想的論文。20世紀90年代,David Chaum創建了第一種可保證交易匿名的數字貨幣 Digicash。2009年,私人數字貨幣的典型代表——
比特幣出現。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官 Larry Fink 認為,
加密貨幣可能會蛻變成“一個偉大的資產類別”。據 NEWSWEEK 報道,至少有 4,600 萬美國人持有比特幣,這一人群約占美國成年人口的 17%。
數字加密貨幣崛起的背后,影響因素眾多。莊家炒作、名人站臺和投機泡沫等因素的確起到了助推作用,而深入到其內在動力,則是由于全球貨幣超發現象嚴重,法定貨幣的主權信用貶值。
加密貨幣,尤其是發行總量限定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被視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黃金”,取得加密貨幣的過程也被稱為“挖礦”。由于加密貨幣是去中心化的且總量有限,其抗通脹屬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接受,因此逐漸成為人們應對法幣貶值的重要手段。
此前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以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美國成為國際貨幣
金融領域唯一的規則制定者和修改者,美元因此也被稱為“美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后,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信用本位制逐漸確立,現在貨幣的發行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不再受金銀儲備的制約,信用貨幣競爭的本質是國家信用的競爭。在繼承“美金”遺產的基礎上,即使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憑借著美國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美元在貨幣市場中競爭勝出,至今一直壟斷著世界貨幣的地位。
這意味著,美國可以憑借其 “國際貨幣發行特權”,通過增發美元,來逼迫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升值,從而平抑國際收支逆差和刺激國內消費需求。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美元為計價單位,以貿易—金融為鏈條的全球性循環:美國大量發行美元來改善其國際收支,滿足貨幣需求,而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外匯盈余并購買美元,美元流入其他國家,并誘發美國再次采用寬松貨幣政策。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正是在上述國際金融格局失衡下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在持續充裕的流動性和低利率環境下,各國實體經濟的杠桿率不斷攀升,債務負擔日益沉重,這又反過來制約了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
由于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始終沒有到來,全球經濟增速緩慢,低增長、高負債成為常態,加息容易戳破泡沫,導致經濟崩盤,最終的結果是低利率、貨幣寬松成為了常態。
新冠疫情發生后,為應對經濟衰退,各國紛紛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其中,美國在2020年—2021年3月投放貨幣超過4萬億美元,相當于2019年底時的M2存量的30%。如此天量的貨幣投放,必然導致市場流動性泛濫。
對于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往往意味著通貨膨脹,對于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往往意味著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等金融資產價格上漲。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意味著現金的價值在縮水。在貶值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尋求對抗通脹的工具。
2020年5月7日,億萬富翁對沖基金投資者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宣稱將購買比特幣來對抗前所未有的通脹,并表示比特幣將是抵御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的理想對沖工具。花旗銀行也發布報告指出,2021年底比特幣或漲至30萬美元。
比特幣是完全去處中心化的,其發行與流通,是通過開源的p2p算法實現,沒有發行機構,也就不可能操縱發行數量。同時,外部也無法關閉它。比特幣價格可能波動、崩盤,多國政府可能宣布它非法,但比特幣和比特幣龐大的p2p網絡不會消失。
無人知曉未來比特幣價格將走向何處,但在數字經濟時代,比特幣無疑已經成為一種比肩貴金屬的對抗通脹工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