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是一個非常容易被誤解的詞,和“去中心化”一樣。你以為你懂了,其實你完全理解錯了。這篇文章試圖理清公鏈的網絡效應到底是什么,得出的結論很有趣。更有趣的是,作者后來又推翻了自己的結論,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之后,得出了更有深意的答案。本文由Orangefans社區的何超華翻譯。
在眾多智能合約平臺中,
以太坊誕生最早,技術最純熟,開發者最多,這些因素使得以太坊成為公鏈中的翹楚,以太坊社區也是同類社區中最棒的。而且以太坊在V神的帶領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大公司的關注,他們共同為我們描繪了一副
區塊鏈世界的宏偉藍圖。
以太坊現在的市值大約是300億美金(注:2017年8月),如下所示為它的競爭者們的同期市值:
NEO – $2B
Ethereum Classic – $1.5B
QTUM – $.9B
Stratis – $.6B
WAVES – $.5B
EOS – $.5B
Lisk – $.25B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現在即使以太坊的所有競爭者們市值加起來,也只有以太坊的10%-15%。
很多人根據這一點得出以太坊有著很強大的網絡效應的結論。基于這個結論以太坊社區也為自身的發展描繪了這樣一種類似操作系統的場景: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在以太坊上開發智能合約及應用,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需要ETH,這樣就會刺激更多的開發者涌入以太坊生態中。但這樣的類比并沒有切中要害,我認為像以太坊這樣的智能合約開發平臺不應該被類比為操作系統,而更應該像是一種編程語言。
如果僅僅根據網絡效應就判定以太坊的生態模式像是操作系統,那我們一定是把網絡效應和供需端關系混淆了。以太坊的網絡安全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但是這個問題也可以通過跨鏈錨定的方式來解決掉。接下來我詳細梳理下前邊提到的一些謬論。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