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解智能合約,從“滴滴打車”開始
時下盛行的“滴滴”或“Uber”,可以理解為“智能合約”的雛形。乘客發出請求,司機作出承諾。在智能合約下,幾乎不存在違約的情況,例如乘客打車后拒絕付款會被剝奪再次打車的權利。那么,在“滴滴打車”的樣態中,司機與乘客的權利義務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進了計算機代碼,所有人的行為及后果均是由代碼決定的,這便是“智能合約”的雛形。
怎樣才能把傳統協議變成智以合約呢?我抵押協議來例,在抵押協議中客戶向銀行作出承諾,如果屆期不還錢,車輛歸就歸銀行所有。如果要把它變成智能合約,就需要把這個承諾寫進計算機代碼,這在智能架駛時代是可以實現,比如通過計算機代碼的設置,客戶屆期未按時還錢,車輛將會拒絕客戶使用,反倒是將架駛權限(如新的使用密碼)發送給銀行,銀行轉而擁有車輛的使用權。因此,智能合約的本質在于將合約的履行或者違反合約的后果都寫進計算機代碼,由計算機程序自動執行。在智能合約下,任何任性的行為,計算機代碼都會賦予其相應的代價。
與傳統合約相比,智能合約的特質是清晰的:合約定立和履行是一體的,這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的問題。傳統合約的定立和履行是分離的,合同定立了但未必就能履行,法院在合約執行中依然發揮主導作用。然而,智能合約的定立和履行卻是一體的,完全由計算機代碼完成。在
區塊鏈中編輯“智能合約”的語言叫“solidity”(事實上,除了設置“智能合約”外,編程中很少用到“solidity”)。智能合約中的"smart"有“便捷”的意思,事實上,協議的自動履行倒是更符合智能合約的本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