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務院
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在會議中指出,“打擊
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金融委的重磅發聲,再次闡明了金融監管部門對于比特幣的嚴監管態度。
比特幣價格一度短時跌近5000美元至3.3萬多美元。截至5月22日,加密數字幣市場24小時超17萬人爆倉,折合超64.5億元人民幣資金灰飛煙滅,美股相關
區塊鏈概念股也迎來重挫。
比特幣等加密數字幣暴漲暴跌,風險巨大,不少投資者已蒙受財產損失。多位業內專家指出,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比特幣挖礦能耗過高、洗錢問題等因素是促成此輪監管的重要原因。投資者也應充分認識比特幣等加密數字幣的本質和風險,不參與任何形式的交易、炒作活動。
防范個體風險
向社會領域傳遞
今年以來,比特幣等加密數字幣行情異常火爆,“百倍幣”、“千倍幣”等造富神話刺激了市場敏感神經,大量國內個人投資者跟風進場。隨之而來的則是風險愈演愈烈,今年加密數字幣市場盛行炒作毫無價值的空氣幣,暴漲暴跌成為常態,吸引越來越多投資者參與高杠桿交易,爆倉頻發,風險巨大。
從以往政策來看,“防范金融風險”是我國對加密數字幣從嚴監管的主要目的。金融監管部門多次強調比特幣等加密數字幣不具備貨幣屬性,應防范相關金融風險。
5月1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強調加密數字幣不具備貨幣屬性,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等不得開展與加密數字幣相關的業務。事實上,早在2017年,為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另外,在博鰲亞洲
論壇2021年年會上,央行副行長李波明確表示,“要確保加密資產不會引發嚴重的金融風險”。
此次金融委會議則重申防范金融風險,強調“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維護金融秩序穩定。
“目前來看,進入交易市場的比特幣等虛擬幣規模有限,容易給投資者制造一種‘奇貨可居’的錯覺,極易被少數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影響和控制。與此同時,不少投資者往往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交易杠桿通常會放大到5倍甚至更高,在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投資者交易風險巨大。”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這種背景下,因爆倉導致的虛擬幣投資者跳樓維權事件時有發生。據多家媒體報道,5月20日,有虛擬幣交易平臺
火幣網的用戶疑似在天臺跳樓維權。5月19日,由于比特幣等加密數字幣集體暴跌,多家虛擬幣交易平臺上演“拔網線”操作。美國最大的加密數字幣交易平臺Coinbase網站和App宕機,另一家交易平臺
幣安也宣布暫停一些加密數字幣提現。熱衷于高杠桿交易的投資者則可能因為交易平臺宕機無法操作而遭受損失。
“比特幣的投機性遠遠超過了其他金融貨幣市場品種,非理性投機導致的多空反復爆倉,造成財富嚴重受損,不利于社會安定。”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加密數字幣作為另類投資標的,引發的風險相較于傳統金融工具更加復雜多樣。”
某業內分析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監管缺失、信息不對等的加密數字幣市場中,幣價極易被少數機構投資者影響和操縱,個人投資者則處在信息獲取不利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容易引發個人投資者大范圍的資產貶值,造成“個體風險”。
他進一步指出,特別是一些投資者使用借貸融資渠道進行了高倍的加杠桿投資,這意味著加密數字幣的大幅貶值風險有可能造成比以往更高的向傳統金融領域傳導的風險,從而將影響到金融秩序的穩定。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認為,比特幣等虛擬幣的監管政策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虛擬幣的交易缺乏有效監管,其價格容易被操縱,導致價格忽上忽下,波動劇烈。中國的散戶數量很多,中小投資者的共性是金融知識少,對虛擬幣的了解不夠深刻。監管政策是在保護散戶投資者的血汗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