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電子數據存在虛擬性、脆弱性、隱蔽性、易篡改性等先天不足以及在司法實踐中被采信難度高、效率低等特點,
北京互聯網法院于2018年建立電子證據開放生態平臺——“天平鏈”。
電子數據在案件審理前會涉及生成、存儲、傳輸、提交4個階段,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很難被采信。而
區塊鏈存在去中心化結構、不可篡改、加密存儲等特點,可以確保電子數據證據所有環節真實可信。
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辦公室工作人員劉玄向記者講述了平臺的使用方法:“天平鏈”的應用接入方在產生或收到電子證據后及時進行摘要處理,廣播到可信
聯盟鏈網絡,存證成功后“天平鏈”返回唯一的存證編號;當有訴訟發生時,應用接入方向北京互聯網法院訴訟平臺提交電子證據和存證編號;訴訟平臺根據訴訟編號向可信聯盟鏈查詢存證內容,據此自動摘要對比以驗證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存證時間。
“‘天平鏈’可以存證當事人上傳到電子訴訟平臺的訴訟文件和證據,防止其被篡改,保障訴訟安全,也可以驗證進行過‘天平鏈’存證的訴訟證據,解決當事人取證難、認證難的問題。”劉玄說,通過對接入“天平鏈”的第三方平臺制定接入標準,前置電子證據真實性審查工作,提高了電子證據的真實性,為法官省去驗證證據是否為原件的工作,且較人工驗證準確性更高。
2019年4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首個采用“天平鏈”證據的判決出爐。法院通過調取“天平鏈”進行自動驗證,驗證結果顯示涉案證據自存證到“天平鏈”后未被篡改過,得出區塊鏈存證驗證成功的結果,因此采納該電子證據,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
據劉玄介紹,目前“天平鏈”已形成集數據生成、存證、取證、采信為一體的審判服務平臺,實現全流程無紙化,取證時間由幾周甚至幾個月縮至一瞬間,有力提高了審判效率,降低了當事人的維權成本。
北京師范大學網絡法治國際中心執行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告訴記者,區塊鏈技術已在司法實踐中出現大量實際應用案例,其具有的多方參與、防篡改、可追溯等特點可有效輔助法院開展相關工作,解決存證難、取證難、認定難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