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轉向應用實踐,在
金融、政務、民生、司法等領域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1、金融領域
金融本質上就是對個人、企業等機構的信用管理,在信用的基礎上開展金融活動。
區塊鏈技術來源于
數字貨幣,憑借其多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特點,與金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區塊鏈技術也是最早在金融領域發揮其價值。區塊鏈作為信任工具,擁有優化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各類金融資產,諸如股權、債券、票據、保單等都可以上鏈,成為數字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存儲、轉移、交易,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和風險,使金融交易更加安全、高效、可信。
目前國內金融領域有相當數量的
區塊鏈應用已經落地運營,涉及跨境支付、
供應鏈金融、保險等細分領域。根據已實際應用的金融場景,區塊鏈主要應用模式體現在共享風險數據、存證交易類關鍵證據、進行信用傳遞和金融資產交換。國外方面,歐洲中央銀行在《歐元體系的愿景—歐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未來》報告中表示,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交易中的支付成本,并提高支付系統的速度和靈活性。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花旗銀行和 VISA 等其他金融機構也在證券交易、數字貨幣、支付和結算以及技術服務領域執行了諸多項目和應用。
2、政務領域
《關于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在 2022 年底前,全面建成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網辦”。在政務領域,依托區塊鏈可以搭建一套完整的政務數據協同體系,有效提高政府數據開放度、透明度,促進跨部門的數據交換和共享。通過構建多層的數據治理體系,固化數據的“責權利”,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后續的數據治理工作,進行更加透明的數據監管和審計。政務領域是我國區塊鏈落地的重點示范高地,在有關部門和各地得到了積極應用,目前主要應用于政府數據共享、數據提籠監管、互聯網金融監管、電子發票、一站式服務等。
3、民生領域
國家政策指出:要探索“區塊鏈 +”在民生領域的運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
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區塊鏈對促進跨部門數據共享,提升數據開放度和透明度,實現公共服務多元化、政府治理透明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多個省市出臺了專項發展政策,支持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探索。
北京發布的《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 年)》中提出要推進公共安全“全程可查,流程可溯”。
4、其他領域
除了金融、政務、民生、法律等服務領域外,區塊鏈技術還已經開始應用于實體經濟的許多領域,包括產品溯源、版權保護、電子證據、
能源、醫療、公益存儲等,這里不一一列舉。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白皮書(2019 年)》,截至 2019 年 5 月,北京、
上海、
廣東、
山東等全國超過 30 個省市地區發布政策指導文件,開展區塊鏈產業布局。全國已成立區塊鏈產業園共計 22 家,
杭州、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占比過半,其中 20 家為政府主導或參與推進。應用領域方面,政務民生類應用項目數量顯著增多,司法存證、稅務、電子票據、產品溯源等其他領域穩步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