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要素的「超級清算方」是我們提的一個理念。
真正的含義在于在今天的條件下,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信息交換中心或者是數據中心來孤立的處理各自數據,實際上限制了數據的流動性。
它本質上就是提供了跨行業、跨帳戶、跨云、跨應用、跨資產的基于數據要素的公共基礎設施,非常類似于今天大家打電話用的或者是上網用的電信運營商。這個架構下才能把端側的數據來源和分布式應用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使用起來。
所以我們需要提供的是可驗證的安全性和可持續的經濟模型,以及可度量的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這個可度量的交易性成本的本質就是大家通常說的
區塊鏈解決的信任問題。信任我們是這樣翻譯,就是可度量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但它并不完備,還需要可驗證的安全性,大家才能放心把數據拿出來。
我們對這個事情做了一個分解,分成四類。滿足這四類條件的基礎設施才可以被認定是下一代的數據融合基礎設施。
第一就是可管控。能夠包含不管你用
區塊鏈技術還是聯邦學習,還是密碼學,還是其他的技術硬件架構都必須做到全程全網客觀可控。
第二就是它的治理策略做到安全性可驗證。從ID到鏈上數據確權,到合約的自動執行,到最后數據本體被加密,都是要做到可驗證,這個在算法上有很高的要求。
第三就是可計算。剛才說并不是所有數據都有價值,只有數據的可計算部分或者是可計算的數據資源才是能夠被基礎設施所承載,而可以說未來絕大多數的數據某種程度上會被當做「次品」來處理。
第四是就是要可度量、可衡量。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能實現全程全網的計費、健全、認證,讓大家真正放心能夠把自己的數據拿出來交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