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它叫「采、存、算、管、用」,就是數據這幾方面來處理,但是更核心更像一個
金融業務。所以我們提到它更像數據資產或者數據資產化服務,把數據做成資產或者數據
計算部分來當成傳統的金融業務,做存、貸、匯相關的服務。
我們最近跟國內多家商業銀行合作探索的面向數據資產的銀行服務,大家可以看到數據的總量產生千億以后,實際上我們產生了非常多的應用場景。
從銀行來說需要基于用戶數字身份和銀行證明以后對數據進行簽名,確認它的權屬關系,并且提供相應的存儲托管服務,利用銀行的技術能力來提供計算。這樣的話,我們看到最簡單的場景就是合格投資人或者是聯合建模等等。
在開放架構下隱私保護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目前傳統的解決方案我們認為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所以引入很多新的計算方法。一個是我們把它叫做廣義的隱私計算條件下的,可以結合不同的密碼算法,從數據源頭來入手解決數字的身份標識,來解決數字的所有權問題。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做的最多的一個算法叫安全多方計算,為不同種類算法邏輯,比如數量的統計,量化模型,機器學習等等,不同開放銀行的API提供本地數據密文處理之后的多方計算能力。它并不是傳統的明文交換,而是變成全過程都是在密文。
傳統技術是怎么做的呢?傳統技術是加密以后一定要解密,針對解密后的明文來算。而新的隱私計算是整個過程都在密態情況下來計算,它導致的變化就是到最后整個消費模型變了。只有在相關的隱私計算的加持下面才能實現真正的所有權的確立,把數據價值向使用權的交割,而所有權沒有被動搖,這樣才能真正把它金融化。
剛才簡單介紹過的開放銀行下到底能夠做哪些工作?我們提到數字化生態銀行。傳統的開放銀行它的API調用多數都是直接兩家機構來調,這個數據也局限在這兩家。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兩家的帳戶和ID都不愿意向彼此直接開放,當然了,也取決于相應的成本。
可是今天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第一如果用戶對這些信息敏感,可以對算法數字做完全的身份變化。第二如果用戶對數據內容敏感,可以通過算法加密手段進行不可逆轉的保護和計算過程。第三我們還可以實現對算法本身也進行加密和保護,因為有大量的算子或者建模方法,尤其是銀行的風控也是不可以暴露出來的。可以用的地方非常廣泛,許多銀行做聯合營銷、征信和增值服務或者是風控,都可以基于這個方法來處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