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金融機構和傳統支付巨頭大舉涌入
比特幣市場背后有深刻原因。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以比特幣和泰達幣(一種將
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美元掛鉤的虛擬貨幣)為主的加密貨幣在跨境支付領域中的優勢愈加突出,作為跨境支付、資產保值的工具,
數字貨幣已逐漸開始形成了和黃金一樣具備戰略儲備價值。
火幣研究院副院長李慧曾公開發言表示:“從今年開始,我們能看到全球加密貨幣借記卡的發行正在加速,各大加密貨幣公司正在支付領域跑馬圈地,試圖通過支付這一場景滲入本地市場。“
當前跨境支付要通過兩道“門”,第一道門是各國本幣跨境清算系統,如美國的美元跨境清算系統(CHIPS)、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第二道門是各國共享的國際電傳系統(SWIFT),當SWIFT與各國的跨境清算系統相連,才能實現跨境支付。
復雜清算流程之下,電匯一般2至3個工作日到賬,除手續費外還收取電報費,耗時長費用高都成為了這套系統的“槽點”。而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是一種點對點的新支付方式,安全性更高,能繞開銀行支付的高延時和高成本,和跨境支付的契合度更高,資金劃撥與支付僅承擔少量的費用,潛在地為商家與客戶節省手續費。
見識到數字貨幣在移動支付領域的諸多優勢后,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也開始對發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進行積極研究和試驗。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截至2020年2月19日,至少有十七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在積極探索發行數字貨幣,個別國家甚至已經實行或正在實行相關的數字貨幣發行實驗項目。
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的研發試點工作,今年10月,
深圳市政府聯合央行開展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紅包試點,深圳市羅湖區政府出資1000萬元,以抽簽的形式,面向5萬名市民發放數字人民幣。
全球央行都在積極推行自身的法定數字貨幣發展,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更是在研究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如何脫穎而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要想讓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不僅要有政策上的正確引導,還有有先進的底層
區塊鏈技術做支撐。以火幣為主的民間區塊鏈企業在技術方面不斷進行升級創新,火幣公鏈未來計劃支持交易確定性回執、單賬號交易并發處理、任意資產支付交易手續費、第三方代付手續費、金融行業 DSL 執行環境等區別于大多數公鏈的特性。
DC/EP可以在原有技術成果上,結合民間優質區塊鏈企業的創新技術,在產品和體驗上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造和升級。可以想象,如果DC/EP能夠和目前既有的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結合,以及我國優質區塊鏈企業如騰訊、火幣等已有的公鏈技術,能夠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貨幣穩定,實現更快捷的價值轉換,既能夠幫助這些國家實現金融業彎道超車迅速步入數字金融行列,又使得我們用數字金融技術在國際上占領制高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