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個分散的數據庫,依賴于一組加密數據來確保記錄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存儲在區塊鏈中的數據不能被追溯修改,因此區塊鏈的狀態只能以用戶協商的方式進行,即得到超過50%網絡節點的許可才能更新。
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塊鏈是密碼性安全的附加數據庫,不需要任何中間商或清算組即可運行。與專門用于分散支付系統的比特幣區塊鏈相比,現代區塊鏈架構,如2014年
以太坊(Ethereum)開發的新型區塊鏈平臺,引入了其他功能,它允許將小的代碼片段直接部署到區塊鏈上,由網絡中的每個節點分散執行。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尼克·薩博(Nick Szabo)首先提出了智能合約概念。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簡稱SC)是一種計算機協議,它可以幫助人們通過區塊鏈上的簡單交易與其他人或機器建立合同關系。
根據薩博將代碼植入合同之中的設想,智能合約無需建立在交易雙方的信用基礎之上,從而實現一種自我執行,這樣就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消除傳統合同關系的不穩定性。
除了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效率之外,智能合約用機器理解的計算機語言編寫,所以其內容比傳統合約更為準確。智能合約旨在模擬合約條款的邏輯,它能夠自動執行特定的協議條款,通過集成的執行機制提供無需相互信任的交易。
因此,智能合約可以支持合同履行,通過將法律義務變為自動執行的交易,從而減少談判、核實、執行成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