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挖礦是
區塊鏈的本質模式。區塊鏈不僅在原理上是對傳統中心化理念的顛覆,而且在價值形成上、傳播上也是對中心化傳播模式的顛覆。
挖礦不會僅僅限于DeFi領域,要知道其實區塊鏈的第一個項目—
比特幣本身就是挖礦產生價值。最理想的
區塊鏈項目,就是比特幣、YFI這樣的,他們在價值的形成上,也就是項目本身的傳播上的是100%社區驅動的,至少在啟動期沒有給中心化留下任何空間。
在區塊鏈2.0階段,我們會看到似乎很多項目方僅僅在銷售他們的代幣,這種中心化遺留下來的模式在2017年非常普遍,以后會逐漸消失。現在我們也會看到大部分項目,即使有挖礦,也有會大部分
token占比留給項目方以及項目方的投資機構。我認為以后有可能會進化出新的機制,來平衡開發成本和社區治理。雙幣機制也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思路。
如果非要說現在比特幣\YFI都是巨鯨控制著價值,這也沒問題,因為系統價值的穩定需要大資本的支撐,所有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都是如此,不然就是一盤散沙,類似例子太多了。最關鍵的是價值的“形成原理”上是去中心化,這種形成原理保證了項目本身與區塊鏈價值理論的一致性。
其實挖礦模式本身可以理解為“資本-項目”模式的進化,挖礦這個階段相當于傳統中心化項目中VC的天使和A輪階段,而中心化傳統VC時代,天使和A輪投資以后,也并不意味著所有項目都是可以駛向高速公路,真正成功的項目也是百里挑一的,天使投資命中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更關鍵一點,天使投資人和早期投資人,形成的方法論第一個就是看“賽道”,為啥說這個方法論是非常有用的,就是因為不同的賽道,尤其是早期階段,會有后來的資本瘋狂涌入,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用戶大轉移和資本虹吸現象。
無論中心化還是非中心化,價值形成的本質就是“資本的聚集”,聚集的資本可以產生原本分散資本所達不到的效果,這或許也是一種資本“涌現”。整體突然出現了和原本各個個體所不同的新的能力,整體的“熵減”能力遠遠大于所有個體的簡單疊加。
有人拿旁氏騙局來看待資本虹吸大事件,認知是非常弱的。所有新物種的誕生,都需要資本虹吸。旁氏與非旁氏的區別,就是看是否誕生了新物種并且這個物種存活持續下去。現代生物學的進化論中,每個生命DNA復制過程中都會時時刻刻在變異,能將變異的持續存活下去,才是關鍵。
無論是VC時代,還是更早期的錢莊時代,資本的本質都沒有變,就是資本總是在追逐最高利潤的可能性,另外的則降低最低風險的可能性,而進化到區塊鏈挖礦模式,則完美的實現了這兩個層面。
正因為區塊鏈價值本身的形成就是挖礦產生,只不過以前是POW,現在更多的是POS,POS挖礦模式不僅被底層公鏈采用,也上移到應用層面。這是非常正常的。金錢本身就是信息和能量的集成,要比單純的POW好很多。
通過挖礦,實現資本的“涌現”發生,誕生出全新物種。
挖礦是區塊鏈項目價值形成的原理性模式,挖礦模式不僅不會消失,將來還會演化出新的模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