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國內外土壤污染與修復科技研究與發展, 其總體趨勢表現為:
(1)在過程與效應上,從傳統污染物、單一污染過程與生態效應關注到新興污染物及其復合污染過程與健康效應,從單一的物理、 化學或生物學過程及機制發展到多介質、多界面、 多過程耦合機制。
(2)在分析與監測上,從單一的污染物含量分析到多種監測并存分析,從微觀的點源分析到宏觀的多源、多尺度的土壤立體智慧監測。
(3)在風險與管理上,從健康風險到生態風險,從污染源阻隔到過程管控,融合遙感、
物聯網、大數據的智能風險管理。
(4)在修復技術與利用上,單 一修復技術到多技術耦合系統,從源頭控制、過程阻斷、凈化修復、安全利用到生態開發的集成治理再發展模式。
(5)在修復材料與裝備上,從單功能單目標到多功能多目標的靶向修復材料方向發展, 從服務于離場異位修復的固定式裝備向支持現場原位修復的移動式、模塊化裝備方向發展。
(6)在工程應用方面,從單項修復走向場地土壤污染協同智慧修復方向發展。就近五年來的污染修復技術熱點及趨勢分析而言,國際上更多地關注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固化/穩定化等原位技術研究。例如,關注于生物群落結構對污染物去除的作用[21]、植物生長狀態對重金屬的富集[22]、長效性的固化/穩定化材料 (如生物質炭)等[23]。總體而言,我國的研究熱點與國際的相一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