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操作性英文為Interoperability,是Interaction、Operation和Ability三個單詞組合而成,即“相互操作的能力”,簡稱互操作性。維基百科認為:互操作性又可稱為互用性或協同能力,是指不同系統和組織機構之間相互合作、協同工作的能力。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在1990年給出互操作性定義:兩個或多個系統或組成部分之間交換信息,以及對所交換的信息加以使用的能力。
以維基百科和IEEE關于互操作性的定義為基礎,行業出現了對區塊鏈互操作的不同認識。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認為跨鏈即為互操作;WEF(世界經濟
論壇)和德勤認為,區塊鏈互操作聚焦于不同鏈系統之間資產和信息的交互;埃森哲公司的David等人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是分布式賬本系統能夠與多個DLT系統,以及DLT多個子系統之間互聯互通的能力;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是指區塊鏈系統實例與其他系統實例交換信息,并對所交換信息加以使用的能力。
相對于跨鏈即為互操作的狹義認識,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將區塊鏈互操作的內涵廣義化,認為區塊鏈互操作應該包含用于解決上層應用與底層鏈緊耦合問題的應用層互操作、用于解決“鏈級孤島”的鏈間互操作,以及用于解決鏈上鏈下安全可信交互的鏈下數據互操作三個方面。該定義準確地把握了區塊鏈行業所面臨應用與不同底層鏈對接切換難、不同區塊鏈系統之間跨鏈互通難、鏈上鏈下可信交互難的三大問題。以該定義為基礎,分析區塊鏈互操作技術框架。區塊鏈互操作包括應用層互操作、鏈間互操作、鏈下數據互操作三個部分。
應用層互操作主要解決上層應用與底層鏈對接難、切換難的問題。而當前對接難、切換難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底層鏈所提供的接口不一致,包括接口實現方式、接口定義的不一致等。通過對部分鏈系統接口實現方式的調研,發現不同鏈系統差異中存在交集,有共性就有規范統一的可能,因此可從接口標準化方向入手。如果說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如MySQL、SQLServer、Oracle等利用ODBC、JDBC完成了對不同數據庫接口的標準化,實現了上層應用對底層數據庫的平滑切換。同理,應用層互操作也可考慮用中間件的形式解決不同鏈接口不一致的問題。接口中間件對上層應用提供統一的標準化接口,對下通過適配器完成不同底層鏈原生接口到標準接口的轉換,從而實現上層應用對底層鏈的輕松擴展與平滑切換。
區塊鏈當前面臨的“鏈級孤島”問題,本質上是技術先行、標準滯后的結果,也是區塊鏈發展的必經之路。為了解決“孤島”問題,不同廠商已經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探索,并推出了相應的跨鏈方案。跨鏈方案從技術層面驗證了跨鏈互通的可行性,但不同跨鏈方案之間依然存在互操作難的問題。當前繁榮的互聯網在上世紀70年代也面臨過碎片化、孤島化的問題,隨后出現了一系列以TPC/IP為代表的標準規范,標準引導技術,技術適應標準,最終打破了網絡“孤島”,實現了行業層面的互聯互通。相對于互聯網重點解決數據互通,區塊鏈為了保持“數據安全共享,價值可信流轉”的特點,在數據互通的基礎上,還需實現不同鏈系統間的身份互認、共識轉換以及協同治理。
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鏈上數據在多個參與方之間的安全可信流通,但在鏈上鏈下可信交互方面存在難點。而鏈上業務的運轉離不開鏈下數據的支持,如跨境結算場景中的匯率數據、溯源場景中的物流數據、審計場景中的身份數據等都需要從鏈下世界獲取。區塊鏈多方共識、難以篡改的特點對鏈上數據真實性、可靠性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鏈上鏈下交互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鏈上數據的可信性,可以從數據來源、傳輸過程、計算過程三個方面提供可信性保障;其次要重視交互過程中的隱私保護,包括身份信息、資產信息等關鍵信息的隱私保護;最后要保證鏈上內容的安全性,在明確鏈的權責和鏈上數據權責問題的基礎上,從事前審查、事后審計兩方面入手,保證鏈上內容的安全性。
區塊鏈互操作難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互操作易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由難到易的過程中充滿挑戰,道阻且長,需要技術提供方、技術需求方、標準化組織、監管機構等多方的密切協作,凝聚共識,共同促進區塊鏈互操作的發展。
作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 龐偉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