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未來能夠順利落地推廣,它能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現有的交易行為、
金融形態等?
徐遠:長遠看,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后或會對全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從微觀層面看,一是我們將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但這也取決于智能手機的滲透率。盡管短期之內很難完全進入無現金社會,但可能會先進入結構化無現金的過渡階段,比如年輕人、能夠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等有望率先使用央行數字貨幣。
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就會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未來還需要ATM機嗎?預計未來對ATM機的需求量會持續減少,一些學者曾認為ATM機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金融發明,但電子現金的發明,可能會使得未來ATM機逐漸消失。
當然,ATM機的變化只是電子現金發明后所帶來巨大變化中的冰山一角,未來,整個金融設施、金融業態、商業形態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沿著這個思路看,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或許也將逐漸發生改變。
過去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存貸匯,但央行數字貨幣出現后,盡管起初央行數字貨幣旨在替代M0,但它可能會逐漸演化成M1、M2,隨著電子現金的普及,未來存款可能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就像很多人把支付寶里的零錢轉到余額寶一樣,未來人們手中可能不會有大量的電子現金,其手機里的電子錢包APP可能會直接鏈接貨幣基金賬戶,人們會選擇將電子現金轉成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此外,電子現金也可以替代銀行大量的匯兌業務(尤其是小額)。
沿著這個思路推測,未來銀行的業務或將大致分為兩大類:理財業務和貸款業務,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形態會發生變化。銀行的集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那些掌握著高技術、大數據庫和較強數據分析能力的大銀行將更有競爭優勢。
證券時報記者:現在多國央行都在研究發行數字貨幣,若中國率先在全球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會帶來何種影響?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后會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前提是人民幣本身幣值穩定,且被其他國家所接受。相比于紙幣現金,數字貨幣能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居民的使用成本,這將有利于人民幣的推廣。數字化技術只是能降低人民幣在其他國家的流通成本,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前提,依然是人民幣本身是值得信賴的貨幣。
證券時報記者:央行數字貨幣推廣后,除了會帶來微觀層面的改變外,長遠看,您認為還會帶來哪些更深層的改變和影響?
徐遠:貨幣底層的變化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拋開細節行為方面的影響外,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將使得人類社會的信息結構、信用結構和監管結構面臨分解、重構。過去的數據信息都是分散的、線下的,收集數據、集中成數據庫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數字化貨幣的出現,可以使得很多交易在線上完成,這就利于將分散的信息變得加速集中化。當越來越多的交易搬到線上后,信息結構會更加完備。
當信息結構變得集中、完備后,人類社會的信用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所有的商業行為、金融交易行為都是基于信用,而信用來自于數據和信息,當數據和信息都存儲在數據庫有據可查時,信用則更容易建立。也就是說,當有一個很大的數據庫可以依賴時,人類社會的信用結構也會重建。
信用結構重建后,也會影響監管結構的改變。所有的監管行為,都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互動,正是因為信息和信用被重構后,監管的辦法、手段和效果都會面臨重構。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個不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建立信用,產生交易和分工的過程。從這個層面看,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將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帶來具有奠基性意義的深遠影響。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