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數月的
數字貨幣領域,因中國央行的數字人民幣(DC/EP)項目啟動商業應用場景封閉式測試而被再度引爆熱度,數字貨幣概念股也跟著火了一把。
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央行數字貨幣正擴大測試的應用場景,以便為日后的正式落地發行做演練。這一準備近五年的重大工程,隨著試點消息的曝光,逐漸向外界揭開面紗。我國移動支付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引領世界,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究竟是現有移動支付工具的“攪局者”,還是能夠改變貨幣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顛覆式革命,答案需交由時間檢驗,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影響的思考和猜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
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有可能推動人類貨幣體系從國家信用轉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作為有國家信用“加持”的法幣,央行數字貨幣正式落地后,推廣進程可能會較為順利。數字貨幣的普及應用,將對整個社會的商業行為、金融業態、監管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對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產生重要推動。
在徐遠看來,2020年,將因為兩件事情而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基于對貨幣底層邏輯和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理解,后者的影響可能比前者還要深遠得多。
一 、并不神秘的央行數字貨幣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您的了解,能否用通俗的語言來介紹什么是央行數字貨幣?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并不神秘,其本質就是電子化的現金,是傳統的紙媒貨幣向電子貨幣轉變。
既然其媒介是電子化的,就意味著它是線上流通。線上流通就會帶來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需要依靠加密技術確保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傳統的紙媒貨幣需要通過防偽技術加密,數字貨幣則需要電子密碼學的加密技術做支撐。
二是線上流通意味著現金流和信息流數據可以實時進入數據庫,從監管的角度看,現金流就變得有跡可查。理論上講,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后,沒有監管部門看不到的交易行為,現金流完全可追蹤。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貨幣發行、支付交易行為等都將實時在線。
證券時報記者:對居民來說,使用央行數字貨幣與現有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何不同?
徐遠:從官方的表態看,居民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非常便利,都不需要去銀行開戶,只需在手機下載一個電子錢包APP,綁定自己現有的銀行卡,就可以將銀行卡里的錢1:1等價轉換成央行數字貨幣。
與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不同,央行數字貨幣交易時支持雙離線模式。使用支付寶等交易時需要依賴網絡信號,沒有網絡信號就無法完成收付款等交易操作,但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自帶的近場通訊功能,在沒有網絡信號的情況下就可完成交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