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權,占有權和賬本
讓我們在這里對所有權和占有權的概念做一個區分。這很重要,但卻容易被忽視。以護照為例。每個國家都維護著其控制誰能出入境的權利,此外,每個國家都維護著一本賬本,其中記錄著哪些公民可以旅行。護照是一種實物,也可以稱其為一種代幣,用以查閱這個賬本。
在數字時代到來之前,占有權指對什么權利的所有權。澳大利亞的護照賬本由各州政府持有的索引卡組成。當邊境的工作人員拿到遞交的護照時,他們可以做出如下推測:這位旅行者被記錄在一個遠程賬本上,并被獲準旅行。當然,這種激進的邊境管制很容易遭受詐騙風險。
一張收藏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的比利時護照,A435 1944 / 4 / 2579
占有權隱含著所有權,但是所有權不是占有權。當下,現代的護照可以使得當局直接確認所有權。其數字化的特征使
航空公司和移民局可以通過訪問國家護照數據中心來決定是否讓這位旅客自由通行。
護照是一種相對直接的例子用來證明兩者間的區別。然而,
比特幣已經向我們展示了:貨幣也是一種記賬。
銀行票據憑證的占有權象征著所有權。在十九世紀,銀行票據的持有者,即「持票人」,有權動用這些票據在發行銀行對應的價值。這些銀行票據作為發行銀行的直接負債記錄在銀行的賬本上。占有權這種制度指出:所有權意味著銀行票據易受偷竊和偽造的影響。
在我們這個法幣流通的時代,一張五美元的鈔票是無法退還給銀行以換取黃金的。但其中的關系依舊存在——鈔票的價值取決于社會對貨幣及作為其發行主體的政府的共識。但不幸的是,正如津巴布韋、南斯拉夫和德國魏瑪共和國意識到的那樣,銀行票據并不是財富。一張鈔票是對(人工合成的)記錄在賬本里的某種關系的訪問,但如果那種關系瓦解了,那么這張鈔票的價值也隨之崩潰。
雖然賬本非常重要,但這門技術幾乎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直到現在。
賬本出現在書面交流的初期。在古代近東地區,賬本和書寫同時發展起來以記錄生產、交易和債務。通過在泥板上刻下楔形文字,來詳細記錄口糧、稅收、工人等的數量,然后將其燒制保存。首個國際「社區」是以結構化的網絡
聯盟形式組建的,其運作方式和分布式賬本非常相像。
一張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巴比倫尼亞楔形文字賬本殘片,58278
賬本的第一次重大變化出現在十四世紀,那時,人們發明了復式記賬法。復式記賬法需要在多個(分布式)賬本里同時登記等額的借貸數據,以使各賬本之間的信息守恒。
到了十九世紀,隨著大型公司和大型官僚組織的興起,賬本技術有了下一個發展。這些中心化賬本使得組織的規模和范圍都急劇增加,但完全基于對中心化機構的信任之上。
到了二十世紀后期,模擬化賬本向數字化賬本轉變。例如,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澳大利亞的護照賬本就進行了數字化和中心化處理。數據庫可以實現更加復雜的分配、計算、分析和跟蹤。一個數據庫是可計算且可搜索的。
但是,數據庫依然是基于信任的。一個數字化賬本的可靠性依賴于維護其賬本的組織及該組織雇傭的員工。
區塊鏈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它無需依賴可信任的中心機構去維護和驗證賬本。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