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
香港這個中國特別的行政區,
數字貨幣正繼續成為
金融科技投資領域的熱點。
2019年10月,香港證監會宣布,將會把以代幣為主的虛擬資產管理、基金分銷、交易所業務納入監管范圍,準備予以授牌。到2019年11月6日,證監會更進一步發布《立場書》,表示將會再設一個新牌照:虛擬資產交易平臺。
在短短一個月左右時間,密集出臺兩大利好政策,這無疑給“
幣圈”和“鏈圈”人士帶來意外之喜。
還記得在2016年左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中國香港,眾多金融從業者還在不同場合公開詰問港府:為什么香港號稱金融中心,在移動互聯網如此普及的時代,香港平均每人有2.7部上網裝置,卻還沒有出現類似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便利的金融工具?為什么哪怕是極小金額的跨行轉賬,還要被收取近200港元的跨行手續費?
但到了2019年,不僅支付寶、微信支付全部入駐香港,而且還多了Paypal等國際移動支付工具,港人可以實現全球市場的移動支付。金管局通過引入“轉數快”系統,徹底改變了跨銀轉賬的收費史,且轉賬額度遠超內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在
區塊鏈及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LT)方面,香港在貿易融資、數碼身份管理、央行發行數碼貨幣,以及通過DLT進行按揭估值方面都有進展。金管局還頒發了數個虛擬銀行牌照,允許科技公司進入傳統銀行領域。
香港對于金融科技的策略,可以見諸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在2016年的網志,即要采用“風險為本”(risk-based supervision)和“科技中立”(technology-neutral)原則。
這個原則的意思是,在制定和執行監管框架和規范時,只會根據金融活動或交易的本質和衍生的風險作為基礎,并不會因為采用不同的科技而做出不合理的豁免或要求,令市場參與者能在有利創新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營運,而用戶也毋需承受不必要或過大的風險。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對融資方和投資方都有利的監管原則。
正是在這個原則之下,連經常被香港投資界詬病對新生事物“冷感”“不作為”的香港證監會,也開始積極參與到金融科技的浪潮中,主動出擊,這才有了利好幣圈和鏈圈的兩個重大政策的出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