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內地,圈內人士為什么談起“
數字貨幣”便諱莫如深?
需要指出的是,對
金融科技的支持政策,中國官方從來不吝嗇。早在幾年前,中國便已經把發展
區塊鏈技術寫入了國務院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國金融科技在全球有目共睹,也正是得益于政府的重視。
中國企業也非常重視金融科技,比如我們看到,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早已經在全球布局人才。
但是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常常伴隨著一些亂象和風險。比如在數字貨幣發展的過程中,首次代幣發行(
ico)就面臨這樣的局面。
由于市場上有些人故意把發展
區塊鏈技術、數字
加密貨幣和ICO等有意無意地混淆起來。市場從“為技術而融資”,逐步演變成了“為融資而融資”,甚至在個別情況下,變成徹頭徹尾的“騙資”——在他們的蠱惑之下,一些沒有任何金融或科技知識的大媽和大爺,僅僅憑著披著“代投人”或者“團隊長”外衣的銷售人員的三寸不爛之舌,便參與數字貨幣的投資。
有人聽完整整兩小時的數字貨幣ICO推介會后,根本不關心賣的是什么東西,也不知道什么是數字貨幣,只問從臺上下來的演講者:我投入的錢什么時候才會翻倍?結果可想而知。
正在是這種背景下,為了阻止事態擴大,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大機構及時發布公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早期的市場與監管的博弈經常是出現兩個極端:監管寬松,市場便“一哄而上”;監管收緊,市場便“一哄而散”。有人用“一放就亂、一管就死”來形容這個現象,實在形象。
需要強調的是,區塊鏈技術、數字加密貨幣以及ICO三者完全不是一回事,盡管三者聯系很緊密。ICO本身并沒有問題,但借助ICO模式,就某些區塊鏈技術項目向毫無風險判斷能力的公眾進行不受監管的數字貨幣銷售和集資,就存在大問題。
“9.4政策”之后,ICO在中國內地徹底冷場,監管機構把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但許多區塊鏈創新企業也失去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
有受訪者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合法的數字貨幣發行與投資,但卻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局外。他們談起數字貨幣,用的是“代幣”或特別強調其不具備“證券”屬性,這已是頗為法律的字眼。從這種謹慎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受訪者的擔憂,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9.4政策”給行業帶來的威懾力量。
隨著“
幣圈”政策收緊,“鏈圈”人士的言論也開始謹慎起來。一些研究如何讓區塊鏈在實體經濟落地的研究團隊,在考慮是否接受采訪時也變得躊躇萬分。畢竟在不少人眼中,幣圈和鏈圈的界限相當模糊。
圈內人士說,幣圈和鏈圈本質上并不相同。但問題是,如果把數字貨幣當作洪水猛獸,很多外行人就會想:那區塊鏈又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反映了圈內人士的深層次憂慮:在區塊鏈知識普及率極低的情況下,可能一些一線監管職員根本分不清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區別,為了避免責任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往往會叫停或限制區塊鏈的項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