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時報》刊登的文章《如何讓科技創新支撐公共輿論場》中指出,要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輔助決策實施,構建“智治”模式,將
區塊鏈等技術融入新時代社會治理之中。古往今來,科技創新支撐社會治理體系,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相關科技智能手段,讓信息資源的真實性、科學性得以真正的高效釋放,形成社會治理“智治”體系下可推廣的、常態化的經驗模式,從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區塊鏈技術作為創新型科技,通過與電子政務的融合對于構建新時代“智治”社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2020年全國已召開地方兩會中,政務領域成為最受地方政府關注的區塊鏈落地場景之一,有5個省市提到了以區塊鏈技術加速政務落地、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區塊鏈在數字身份、電子存證、電子票據、產權登記、工商注冊、數據共享、涉公監管、行政審批等政務場景中具有巨大應用潛力,可有效推進“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減次數”,實現“零材料、零見面、零跑腿”,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便民度。
區塊鏈作為構建秩序、規則和信任的典型技術手段,可幫助電子政務系統實現更為高效、有序、可信的治理和監管。政務信息化建設發展需求和相關政策支持為我國電子政務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國電子政務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我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521億元,
區塊鏈應用于電子政務市場前景巨大。
電子政務當前存在的問題
信息共享是建設電子政務的前提,但在當前電子政務系統下,各部門之間的網絡基礎設施、業務系統、數據資源均處于割裂、碎片化狀態,并且缺乏標準統一的數據結構和數據接口,“數據孤島”現象仍然存在,不同部門間數據的流通、共享、協同仍存在一定難度。另外,政務數據種類多樣,涉及面廣,不同涉密數據的公開性不同,以技術手段確保不同數據安全共享在安全邊界之內,也是現有電子政務發展上遇到的短板。
數據的安全可信流通也是電子政務發展面臨的一個考驗。由于電子政務數據在采集、流通、使用等環節分屬于不同的責任單位或不同人員,數據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尚缺少有效的技術驗證手段,當前的數據共享技術手段無法界定數據的歸屬權、使用權和管理權,一旦出現數據泄露或是數據篡改等作惡行為,難以及時追溯到相關責任人,可能導致不同部門間的政務協同缺乏信任基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