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開始拐向“負增長”,而經濟方面的脫離負面影響的拐點仍未到來。
一些工廠仍然停工、商店餐館關門、村莊封路、各個寫字樓也要控制辦公人數。滯后效應作用下,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傷還在逐步顯現,如坐視不理,可以預見,隨之而來的衰退將會對疫區群眾二次打擊。
停工中斷現金流、工人失業、創業者信用破產,旅游業受到的沖擊甚至讓導游轉行去做直播。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較弱的流感造成的損失就可以使全球GDP減少0.5%,而嚴重的疫情大流行可能造成相當于全球GDP 5%或超過3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此次疫情的影響已經讓全球股市深陷綠色恐怖,而全球散播新冠肺炎還將造成多大經濟損失尚難預估。
“看得見的手”到了該出手的時候。
數十萬億的“新基建”刺激計劃已進入待命狀態[2]。有別于工業基礎“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這次的新基建,面向的是信息時代。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新基建包括七大領域:5G、特高壓輸電、城市間高速鐵路和城市間軌道交通、充電樁、數據中心、AI
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候補的還有集成電路、量子信息、
物聯網、智能駕駛、工業機器人、氫燃料、石墨烯新材料及
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此外,面對醫療系統發展尚不完善所暴露出的問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勢必應囊括其中。
SARS后我們建立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以監控全國傳染病,而此次疫情暴露了這套系統的一些短板,打造一套更加公開、更高效率、更可信、更加安全和智能的疫情監控系統理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套公開信任的技術方案,如果能同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多個模塊進行結合,很有資格成為新基建項目的重要組件、現有公共衛生預警系統的破局點和未來拉動信息技術行業的增長點。
區塊鏈技術也受到了高層的關注。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過,“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3]。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網絡技術,區塊鏈從本質上講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存儲于其中的數據,具有不可篡改,過程留痕,可追溯,公開透明,多地保存等特征。這些特征為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能創造可靠的合作機制。
結合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區塊鏈在很多有信任需求的場合都大有可為,比如:
區塊鏈可用于
公益慈善,可信的物流數據讓捐贈物資可以直達終端具體的醫院和科室,讓捐贈者捐的明明白白,踏實放心[4];區塊鏈用于醫療制品溯源,讓用戶使用手機掃碼就能快速識別假冒偽劣產品,避免使用了不合標準的口罩而感染病毒的情況[5];區塊鏈用于保險,特別是使用了保險智能合約之后,可以大幅提高保險理賠的速度[6];區塊鏈可用于項目協作,疫情期間企業實行在家辦公,區塊鏈可以幫助進行分布式組織辦公,一些模式化的流程可以部署在區塊鏈上自動執行,很多消息可以透明共享,增加自動化程度和協作效率[7];區塊鏈還可以用于輿情管理、辟謠、疫情數據公開[8]等多個領域。
詳細來說,依靠區塊鏈和新基建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的結合,將能夠給這些行業提供更多可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