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許多中國人和小巴一樣沒有睡,而是守在手機前等一個重大結果。
由于中國乃至全世界2019-nCoV疫情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事件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決定是不是要把這次疫情列為PHEIC,即“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
原定于北京時間凌晨2:30宣布的結果,在推遲了1個多小時后,“壞消息”傳來。
接下來,小巴將為你解答三個目前最關鍵的疑問。
我們一一來看。
什么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根據依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符合以下條件的將被定義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 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危害;(跨越國界)
2. 可能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出乎預料或不尋常的公共衛生事件)
在宣布某種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前,世衛組織的總干事要作出多方面考慮,包括審查和疫情相關的所有可用數據,考量疫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國際傳播的風險,并聽取由一系列專家組成的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建議。
一旦判定某項國際突發事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發揮兩個作用。
第一,預警。
警示世界,現如今正在發生一個可能觸及全球范圍的公共衛生危機。
第二,建議。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各成員國均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之后,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有權力向其他國家發布建議,例如是否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是否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
其中,關于經濟方面的建議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于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誕生其實與中國有直接關系。
2002-2003年中國爆發了SARS疫情,隨后,世衛組織建立突發事件委員會,他們認為,當未來發生類似SARS一樣的疫情時,這樣的舉措將有利于加強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變能力。
但這17年來,真正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疾病并不多,包括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內,共計6起:
① 2009年H1N1流感疫情;
⑥ 2019年至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此次會議同時建議,將疾病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急性呼吸疾病)疫情。當然,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是可以取消的。
根據程序,在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世衛組織總干事將發表一個“臨時建議”,該建議未來每三個月復核一次,可被修改或再延續三個月。
所以,在得知此消息后,許多網友表示,堅持3個月,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不過,小巴查了下,上述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摘帽時間最短的是2015年的寨卡病毒疫情,持續了9個月,有的迄今為止仍未擺脫“標簽”。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關于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世衛組織總干事的聲明全文。
世衛組織總干事的聲明全文
在座和在線的各位,晚上好。
在過去的幾周中,我們目睹了一種未知病原體的出現,它隨即惡化為史無前例的疫情暴發,同時也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應對。
正如我從北京返回后反復說的:我們應該對中國政府表示贊揚,因為中國政府為遏制疫情采取了超常規的有力措施,雖然會有一些經濟損失和負面的社會影響。
如果不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努力,如果沒有他們保護本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進展,我們現在會在中國境外看到更多的病例——甚至死亡。
中國發現疫情、分離病毒、測序基因組并與WHO和全世界共享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言不盡意。中國對疫情公開透明和支持其他國家所做的承諾,也是如此。
實際上,中國在很多方面為應對疫情提供了新的標準。這不是夸張。
我還要向成千上萬勇敢的醫護人員和所有一線工作者表達深切的敬意和感謝,正值春節,他們24小時*7天不間斷地治療疾病、挽救生命,讓暴發的疫情可控。
多虧他們的努力,迄今為止,世界其他地區的病例數量仍然相對較少。
目前,中國之外有18個國家發現共計98例患者,其中,在德國、日本、越南和美國4個國家,有8例人傳人的病例。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其他國家看到任何死亡,對此我們所有人肯定都很慶幸。盡管這些數字與中國的病例數相比,仍然相對較小,可是我們必須現在就共同行動,以阻止更廣泛的傳播。
中國境外的絕大多數患者都有武漢的旅行史,或與有武漢旅行史的人有過接觸。
我們不知道,這種病毒如果在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傳播,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
我們必須現在就采取行動,來幫助各國做好應對這種可能的準備。
基于以上所有原因,我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球性暴發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作出這一聲明主要不是因為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們最擔心的是該病毒可能會傳播到衛生系統較弱且準備不足的國家。
讓我明確一點:這項聲明不是對中國投出不信任票。相反,世界衛生組織仍然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充滿信心。
如你們所知,幾天前我在中國,與習主席會面。我毫不懷疑中國對疫情公開透明和保護世界人民作出的承諾。
對于受到這次疫情暴發影響的中國人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我們希望你們知道全世界與你們同在。我們正在與國家、國際公共衛生合作伙伴通力合作,以盡快控制這次疫情暴發。
目前,共有7834例確診病例,其中7736例在中國,接近全世界所有報告病例的99%。170人在這次疫情中喪生,他們都在中國。
我們必須記住,這些是人,不是數字。
比宣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重要的是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建議,旨在防止病毒傳播,并確保審慎的、基于證據的應對措施。
我想在七個關鍵領域總結這些建議:
第一,沒有理由采取不必要的措施來干擾國際旅行和貿易。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限制貿易和人員流動。
我們呼吁所有國家實行基于證據的、一以貫之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時刻準備著,向正在考慮采取何種措施的任何國家提供建議。
第二,我們必須支持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
第三,加快疫苗、治療和診斷的進展。
第四,打擊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傳播。
第五,審查備災計劃,確定缺口并評估確診、隔離和照顧病例以及防止傳播所需要的資源。
第六,與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分享數據、知識和經驗。
第七,我們戰勝這場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國家以團結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我們一起身處其中,我們只能一起阻止它。
此刻需要事實,而不是恐懼。
此刻需要科學,而不是謠言。
此刻需要團結,而不是羞辱。
謝謝。
【點此閱讀,聲明英文原文】
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其他國家對于疫情中心國,可以更名正言順地采取某些措施,例如旅游警告、航班縮減或暫停、貿易限制、撤僑等等。此前,網上有人認為,“中國一旦被列為疫區國,影響甚至遠超貿易戰”,就是對PHEIC負面影響的夸張化表述。讓我們明確一件事:是疫情會影響中國經濟,而不是對疫情的定性會影響中國經濟。如果我們希望當初武漢早一點拉響警報,就不應該抵觸如今世衛組織拉響警報。對PHEIC定性的恐慌,和對媒體報道疫情的恐慌一樣,都是掩耳盜鈴。沒有這次定性,其他國家就不會采取措施了嗎?很多國家的航班早已縮減,撤僑早已開始——蒙在鼓里只會讓他們做得更多更絕。反倒是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的聲明和總干事的聲明,反復強調中國的努力與成果,同時不建議限制任何旅行或貿易。在拉響警報的同時,也說清楚了事態發展到何種程度。公開透明,才有助于遏制疫情與恐慌。遏制疫情與恐慌,才能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定性為PHEIC注定會帶來一些心理沖擊,或許也有連鎖反應的短期經濟沖擊,但從中長期來看,真正的經濟影響,還是要看中國自己接下來的作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