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不同的技術架構,
區塊鏈可以分為“公有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和“
聯盟區塊鏈”。目前的實驗性商業應用大多采用了聯盟區塊鏈的技術架構。
聯盟區塊鏈采用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架構,其基本特征是,開源式、多中心的分布式賬本,有限許可、有限授權的讀寫及交易權限,不強調去中介的數字信任機制。
區別于傳統的大中心數據架構,聯盟鏈的“中心”地位可以不是行政指定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先進性、服務友好性的競爭結果。
我們熟悉的商業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主體各自獨立、平面交互式的,我們熟悉的信息技術架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中心化、局域封閉式的。
區塊鏈技術理論上具備的分布式、端對端、開源式、多中心的特征,有可能在一定范圍重構技術架構,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再造商業模式。
第一,分布式架構、端對端網絡有助于信息并行傳遞,實現信息共享,管控并行交叉,在交易對手多、交易環節多、管理鏈條長、離散程度高的場景中,可以構建時空折疊、立體交互的商業架構,提升合作效率和運營效率。
第二,鏈式區塊數據結構、共識機制、時間戳和密鑰等技術,有助于防止原始數據篡改,控制數據泄露風險,保護隱私和數據安全。
第三,智能合約有助于實現交易規則的差異化和可信度,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執行,保證交易時效,避免虛假交易、重復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例如,
金融交易具有2大特點。一是高并發、多平臺。支付結算、外匯交易峰值每秒高達數萬筆。金融服務通常是跨平臺的。二是可靠性、安全性。金融的業務性質是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金融的行業特征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風險,金融的社會屬性是經濟樞紐、百姓錢包。在金融領域應用新技術,必須保護客戶信息的安全,保護金融資產的安全。
應用聯盟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構建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分布式賬本系統,形成金融機構互聯互通的技術平臺,實現現有系統與創新系統的無縫鏈接,實現信息共享、產品共享、服務共享,可以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我國區塊鏈金融的研發,大多采用多中心聯盟的分布式共享賬本架構。
在
供應鏈金融場景中,可以建立多方協作架構,將核心企業信用傳導至更多層級;可以將商業約定納入智能合約,防止資金挪用和惡意違約。人民銀行在
深圳推出的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可以實現供應鏈應收賬款多級融資、跨境融資、國際貿易賬款監管、對外支付稅務備案表等業務上鏈運行。
在跨境支付結算場景中,可以建立付款方、轉賬服務商、銀行、收款方等參與主體的多方互信,可在反洗錢與合規檢查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和監控同步,從而優化流程,提高效率。
在資產證券化場景中,可以提供底層資產的完整信息,真實記錄資產轉讓過程,并保持信息同步,便于各參與方監測和確認底層資產價值和狀態,追蹤資產所有權,避免“一筆多賣”。
在監管科技場景中,可以為監管機構提供直接的監管信息通道,提供實時交易數據,提供風險預警信號,簡化數據報送流程,提升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和被監管成本。
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于建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平臺。國家信息中心、中國銀聯、中國移動等發起組建“區塊鏈服務網絡BSN發展聯盟”。BSN構建統一的密鑰體系、統一的運維機制,打造跨局域的聯盟區塊鏈基礎設施,解決底層平臺異構問題。微眾銀行的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成為BSN的基礎設施組成部分。FISCO BCO構建完整的加密算法體系,支持國密SM1、SM2、SM3、SM4等系列標準,提供全周期敏感數據隱私保護;構建全套監管解決方案,可以執行穿透式監管,所有數據可審計、可追溯。
區塊鏈技術應用可以實現公共服務與金融服務的無縫鏈接。
上海市口岸辦、上海海關、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藥監局聯合中行、工行、建行、農行、交行等金融機構,應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推出上海國際貿易“區塊鏈+”單一窗口平臺,兼具“監管+服務”10大功能板塊、53項應用,對接22個部門,覆蓋國際貿易主要環節和監管全流程,為企業提供國際貿易相關的公共服務,并延伸提供數字金融保險、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