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于
區塊鏈的價值認知,總體上可分為“道”和“器”兩個層面:道,是信仰層面,可以歸為意識之流;器,是中微觀層面,可謂技術應用。
從“道”的層面認知區塊鏈價值,需要寬廣的歷史視野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制是主流,城市是作為“法外之地”游離于封建領主之外的邊緣地帶,一開始不起眼的“城市”逐漸成為商人、手工業者、流浪者的樂園,資本主義得以萌芽。最終,城市在不可逆的歷史潮流中發展壯大,商業文明開始成為歷史的主流。在我國,自古以來,所謂“士農工商”,商排末尾,地位低下。在太史公的《史記·貨殖列傳》里記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其中之意認為,雖然商業能致富,卻是末業,是貧窮者賴以生存的手段。當時對于商人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與現今時下大力推崇的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有天壤之別。
這其實也是一種的唯物史觀。任何時代、任何概念,都處在動態的變化、革新中。目前來看,區塊鏈起于草根、荒野,還未登大雅之堂,但是創新口子正在漸漸撕開,時代潮流,或快或慢,總是向前推進。
區塊鏈價值具有革命性的歷史意義。從本質上看,當前某些權力機構,制度框架,幾乎所有的交易場所、中介機構,都是某種中心化的產物,都是基于“委托信任”的方式存在。那么,當區塊鏈“去中心化”、自建“共識生態”而重構互聯網時,當今既成格局和利益歸屬將大為改變。隨著
區塊鏈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落地,勢必會在多領域重新進行資源配置,這種調整和沖擊將不可逆轉。
從與實體產業結合的角度,理性認識其真實價值
前段時間“區塊鏈概念股”很火,中外科技公司紛紛“擁抱”區塊鏈,許多傳統互聯網公司也入局區塊鏈。資本市場一般出于主觀偏好都會對新科技給予比較高的溢價,比如互聯網技術剛出現的時候,只要拋個概念就會帶來市場機會。但所有新技術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有一個“經典資產泡沫價格曲線”,即一開始漲到最高點,然后遇到泡沫掉下來,之后再慢慢復蘇。而在這樣的曲線過程中,新技術慢慢接近其真實的價值。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