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底層技術來說,
區塊鏈也歷經了相對曲折的發展歷程,在與多元技術融合以及自身標準落定等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走。
華為區塊鏈負責人張小軍在前述大會演講時就指出,今天的
區塊鏈技術,更像互聯網在2002-2003年的發展階段。假如2020年區塊鏈相關標準能成熟,包括跨鏈標準、存儲標準以及標準的數據格式存儲都能達成,2021年會加速大面積商用。
“區塊鏈最大的優勢是安全,連對安全要求很高的
金融交易都可以在這里完成,但最大的毛病是效率低。”朱幼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5G甚至未來量子計算的技術加持下,這些弱勢將被快速補足。
他強調,大可不必因量子計算的興起而對區塊鏈未來的發展應用產生恐慌。實際上借助量子計算的能力,區塊鏈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
“量子計算技術成熟應用后,數據打包、傳輸、確認的速度會更快,這與區塊鏈目前的短板會形成補充,將不用擔心未來要犧牲‘去中心化’而兼顧效率的難題。”朱幼平如此表示。
吳小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分析道,算力不夠將影響效率的問題可能只是跟公鏈有關,在
聯盟鏈下,效率不再是瓶頸,“很多聯盟鏈中其實能夠完成高效的共識,更多難點在于場景選擇和隱私性等問題的解決。”
他認為,聯盟鏈與公有鏈未來會交叉、融合,誕生出一種新技術。“這兩鏈是不會割裂的,有可能其他的技術加入,形成下一代可信的價值網絡。”
而當前如火如荼發展的云計算,看起來與區塊鏈發展邏輯相悖,但未來二者也將更好互補融合。
對此,吳小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云計算更多講究集權下的分布式,區塊鏈則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兩個優點沖突。“但區塊鏈可以解決輔助密碼算法的問題,算力不夠的時候就需要云計算幫助,將計算結果返回區塊鏈網絡,然后驗證確實是按照原定規則計算,這樣的發展路徑看來,我覺得二者更多將是協助和補足的關系。”
朱幼平也向記者指出,實際上可以把區塊鏈理解成邊緣計算的邏輯,在云計算這一高效率的中心化計算平臺基礎上,區塊鏈實現安全的分布機制,將安全性和高計算能力結合,就能對外解決很多問題。
“現在5G、量子計算、云計算技術都陸續走向成熟,多方技術融合將是未來的方向,這當然也需要軟件慢慢優化。”他如此表示。
以此來看,區塊鏈未來也有望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術而存在。為此,微眾銀行應用研發負責人蘇小康向記者指出,“作為區塊鏈從業人員,我當然希望它像互聯網一樣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區塊鏈的普及還有長遠的路要走。”
當然這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任何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需要較長時間去驗證。“區塊鏈有這個潛能去跟其他的行業和技術融合,我希望未來10-20年,區塊鏈可以成為社會基礎設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