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
區塊鏈”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對很多人來說,它仍是一個抽象的技術名詞。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配套技術的成熟,區塊鏈逐漸成為契合多應用場景的底層技術。許多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應用,已經讓身處其中的人有了“體感”。
司法區塊鏈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6月,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
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始探求
區塊鏈技術在司法場景中的運用。
司法區塊鏈究竟是什么?對司法實務帶來哪些變革?未來發展方向在哪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一案奠定區塊鏈存證合法地位
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在杭州誕生。處在以互聯網方式處理網絡糾紛的前沿,這家法院和眾多新型案件“狹路相逢”,其中不乏復雜、棘手的難題。
2018年4月,杭州華泰一媒公司,發現
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未經授權轉載了其文字和攝影作品,于是將對方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賠償經濟損失。
與同類案件相似,爭議焦點集中在電子數據真實性的認定上。又與同類案件不同,該案原告提交了一份利用區塊鏈技術保存固定的特殊證據。
為證明被告在其運營網站中,發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相關作品,原告通過第三方存證平臺,進行了侵權網頁自動抓取和源碼識別,并將電子證據上傳至相關區塊鏈。
華泰一媒總經理陳欣文透露,當初在區塊鏈上存證,僅僅是對技術的認可,認為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能夠證明被告侵權行為,“據說,這一存證模式是首次運用于司法實務,是否具有效力,我們也都沒有底。”
同樣“摸著石頭過河”的,還有該案的承辦法官沙麗。她坦言,一開始對區塊鏈存證確實知之甚少。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沙麗與
浙江省高院專家進行了多次溝通,確定了這一證據的可靠性。“原告使用的區塊鏈存證,其實已廣泛應用于
金融機構,也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她介紹說,這一證據生成系自動抓取,秒級上鏈,源代碼和操作日志等可實現回溯,能夠證明證據的真實性。再加上區塊鏈多節點見證、防篡改的技術特點,可以認定這一證據是相對可靠的。
由于是區塊鏈存證第一案,法院從抓取技術是否可靠、上傳過程有無篡改等維度,對原告提交的證據進行了謹慎審查。裁判文書則對區塊鏈存證過程,也進行了系統論述。
在嚴格事實認定、嚴格技術審查的基礎上,杭州互聯網法院認為,對采用區塊鏈等技術保存的電子數據,應秉承開放、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認定。最終,該案的判決首次確立了區塊鏈存證電子證據的合法性。
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對這項新技術的存證效力予以確認。
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杜前認為,區塊鏈技術具有顯著降低維權成本等優勢,是司法流程和審判機制的一大技術方向。
這一案件還帶給杭州互聯網法院更深層次的啟發。
當時杭州互聯網法院已上線電子證據平臺。這一平臺可對接多個入口,例如可從公證處、第三方證據平臺導入電子證據,通過校驗保證真實性。但電子證據導入平臺之前的真偽性,無法完全得到證實。
“換句話說,當時的存證平臺,無法保證電子數據從生成到使用的全流程可信。”杭州互聯網法院常務副院長王江橋說。
因此,2018年7月起,杭州互聯網法院開始搭建全流程可見證的司法區塊鏈。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技術攻關,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1.0終于搭建完成,首批包含法院、公證處,鑒定中心等10多個節點。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數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表示,人們利用網絡從事的行為或事實,均以電子數據方式存儲和呈現。電子數據易篡改,技術依賴性強,歸屬難查明,真實性難認定,成為解決網絡糾紛面臨的一大難題。
“區塊鏈存證則可以解決電子數據的證明難題,為解決網絡糾紛提供技術支撐。”高富平說。
20億條存證讓糾紛調撤率超九成
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舉證難度大……在知識產權侵權、網絡合同糾紛中,維權者經常陷入這樣的困局。
“有沒有簽訂過合同”“是不是本人簽署的合同”……面臨許多棘手的事實認定,法官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侵權的鏈接轉眼就刪;發帖人剛發完侵權帖子就矢口否認……由于母公司時常遭遇版權、內容侵權,華泰一媒經常要作為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陳欣文向記者算了兩筆“心酸賬”。在原來的維權模式下,公證、存證、訴訟等流程走下來,開銷巨大,就算贏了官司也是“賠本維權”。
與此同時,面對數以萬計的侵權事件,傳統公證方式一天可能固定不到10條證據。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電子證據生成、儲存、傳輸、使用的認證問題,實現全流程記錄,全鏈路可信,全節點見證。
司法區塊鏈究竟如何運轉?螞蟻區塊鏈總監栗志果介紹,比如簽署一份合同,簽署過程、文本內容等,都會以哈希值的形式上傳到區塊鏈各個節點。
哈希值是根據加密運算得到的一組二進制值,每個哈希值作為存儲信息,一一對應的“電子身份證”。
一旦發生糾紛,法院可以調取合同原文,與哈希值進行校驗。如果通過,則證明合同真實。如果未通過,這份證據就有可能被修改過。
“區塊鏈技術大大降低了維權成本。”陳欣文舉例說,比如有一個正在進行的直播侵犯了轉播商的版權,如果按照傳統維權方式,從發現到趕到公證處,侵權直播可能早已結束。利用司法區塊鏈,鎖定侵權網址,可以立即啟動整個上鏈過程,也就開始了整個取證過程。
“這一過程被區塊鏈上所有節點見證,讓侵權人沒有抵賴的可能。”他補充道。
據介紹,根據法院管轄案件類型,目前司法區塊鏈的用戶節點,都是以行業、協會為單位上鏈。中國網絡作家村、龍井茶原產地等已經成功上鏈。
“原來面對侵權,我們網絡作家真是無可奈何。”網絡作家凌晨談起一件往事,“之前我創作的一本書被侵權,初步估計侵權主體就有超過3000家網站,僅僅聯系侵權者這一個環節,我可能就要打一個月電話,而且大量侵權者無法聯系上。”
借助區塊鏈技術,像凌晨這樣的作家,可以實時保存創作作品,并且固定相關網站、平臺的侵權行為。許多網絡作家表示,司法區塊鏈增加了他們捍衛著作權的底氣。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上鏈數據總量超過21億條。通過該平臺調取電子證據5200多條,相關案件調撤率達到98.5%以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