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量尚未迎來爆發期讓業內的“數量比拼”不夠強有力,而由于缺乏規模化商用,也讓目前授權專利的含金量無法真正得到檢驗。
楊棟告訴記者,專利價值通常依靠專利運營(買賣、許可的費用)和專利訴訟(侵權賠償的金額)來體現。
根據鏈塔智庫《2019
區塊鏈專利綜合實力榜》,上述區塊鏈領域專利在獲得授權后的應用并不活躍——在341起權益轉移中幾乎全部是公司內部結構調整產生與關聯公司轉讓,1起質押、0起獲獎,更沒有無效、保全、訴訟事件發生,說明區塊鏈企業尚未通過專利直接獲益,技術競爭尚未實質開始。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人工智能變革與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劉峰認為,區塊鏈水平的劃分,專利只是作為創新維度的一個量化指標,還可以通過性能吞吐量TPS、應用落地指標、使用人數、區塊鏈節點數、支持共識種類、開源代碼貢獻數量等來綜合評價。
但即使如此,在行業標準未定、評價體系模糊的現狀下,專利仍是企業特別是創業公司彰顯業務實力、獲得業務機會以及獲取補貼經費的重要砝碼。
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以來,全國多地出臺針對區塊鏈人才和企業的補貼政策。以上海市楊浦區為例,對獲得區塊鏈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企業,單件補貼從1000元到10000元不等;每年補貼專利費,最高不超過10萬元。
北京歐鏈科技是較早開始專利申請的原生區塊鏈公司,在2016~2017年間曾一度處于申請量排行榜前十。創始人趙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政府部門不了解、相關產業也不積極,無幣區塊鏈行業發展較為艱難。“高層戰略定調后,目前
區塊鏈技術公司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to B和to G(政府)。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滲透合作時看什么?首先看我們有什么專利技術,再看有什么應用案例,以及制定過哪些行業標準。市場上對專利申請多有爭論,但目前很難找到比它更公允的評價方式,我們目前已經提交了47項專利,還會繼續在此方向努力。”
但趙微也認同,目前技術研發和應用甚至專利申請更多以創造或更新商業模式為價值,而不是淺層次的應用。“比如跨境支付和防偽溯源,是本身就存在的業態,沒有區塊鏈技術時也存在,區塊鏈技術只是幫助它升級了。但有一些業務場景是沒有區塊鏈技術建立不起來的,是從0到1,比如一些政務領域,幫助檢察機關發現
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做案發前取證的系統,比如幫助農產品做價格保險涉及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精算團隊等多方主體的平臺模式,這種突破可能具有更大爆發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于專利申請和專利價值,一些稍顯極端的聲音認為,專利思維可能并不適用于區塊鏈領域。區塊鏈鉛筆創始人龔鳴在近期就針對專利數量井噴現象撰文稱:公鏈本身就是開源的,只要國內有足夠的人真正能夠參與到這些公鏈的開發,真正能夠吃透這些技術,就能夠實現“自主可控”。應該鼓勵發展開源社區,而不是每個大企業都想把這些開源技術占為己有,自己僅僅是在其中“修修補補”,然后申請專利。
但業界對此爭議也頗大。在趙微看來,這是仍未看到區塊鏈對B端價值的一種聲音。“IBM研發了開源軟件Fabric,但是這不妨礙IBM把它進行商業運作或專利保護。”
火幣中國CEO袁煜明也認同,開源和專利并不沖突,申請專利后仍然可以選擇開源,但是卻無形之中保護了開發者的版權權益。“過去區塊鏈行業倡導開源精神,但必須看到單一依靠開源社區的效率較底,商業開發和企業主導的軟件應用,開發速度和迭代速度快,創新性更強。區塊鏈技術目前處于‘群鏈逐鹿’階段,有商業公司能夠加速區塊鏈技術的試錯和擇優進程,這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