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知識產權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我國
區塊鏈專利的申請起步于2014年左右,當年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為13件,2015年發展到32件,最早一批原生性區塊鏈公司成為區塊鏈專利申請的主力。
2016年,一批原生區塊鏈公司陸續有批量區塊鏈專利申請,使得當年申請量迅速上漲到470件。2017年,區塊鏈專利申請量達到1246件。與此同時,大公司開始入場。這一年,阿里巴巴迅速以57件申請數占領榜首,并將申請數量的優勢持續保持至今。
大公司的入場攪動,反映出
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走向主流,同時也讓小公司倍感壓力。記者注意到,在申請數量上,從2018年起,互聯網巨頭和國家隊開始擠掉原生區塊鏈公司占領國內和國外申請數量榜首,顯示出其充沛的研發資源和較強的專利意識。
一位來自上述最早一批申請專利原生區塊鏈公司的高層透露,申報國內每件專利的費用在一千元左右,而申報國際性專利的成本在幾千到一萬美元不等,作為初創公司很難在此領域投入。此外,他也認為,專利質量重于數量,從目前的授權量來看,原生區塊鏈公司顯然占有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專利申請與專利授權是兩個概念。鏈塔智庫首席分析師于睿告訴記者,專利申請一般要經過“提交申請—受理—初審—公布—實質審查請求—實質審查—授權”等幾個環節,完整流程耗時一般2年左右,想獲得授權的難點在于專利的新穎性和創新性。
根據零壹財經分析師任萬盛《中國區塊鏈授權專利排行榜》對中國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局公開數據分析清洗后結論,截至2019年10月,我國累計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29萬件,480件專利獲得授權,授權率4.48%,遠低于AI、大數據等技術。2016~2019年10月,我國區塊鏈專利申請總數從745件增至12909件,數量增至17.33倍。獲得授權的區塊鏈專利,從102件增至480件,數量增至4.7倍。由于申報數量大增,區塊鏈專利授權率從18.09%降至4.48%。如果從目前的授權量看,占領申請量榜首的互聯網巨頭并不占優勢。
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區塊鏈的發明性專利審核時間較長,授權爆發期未至。有
北京地區專利代理人透露,“發明專利”較之“外觀專利”等需要做實審,周期一般兩到三年。當審查人認為發明專利不滿足專利法要求時,會給出審查意見再要求做答復,這一過程有可能多個回合,也有極端情況5年都不一定能申請到。
此外,區塊鏈技術的行業標準未定,也為專利審核和專利質量評判設置了一些障礙。任萬盛認為,相關審核人員缺乏足夠標準依據,因此更依賴對相關技術的掌握程度以及相關經驗是否滿足專利法規定進行判斷。
北京知識產權局審協北京中心副研究員楊棟向記者透露,知識產權領域目前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開始加強,招收人員上也有很多該領域知識背景。“但目前并沒有專門為區塊鏈去設置專門審查人員,除非這個領域真的變成一種信息基礎設施。”
從上述專利申請和授權的內容看,其技術要點主要覆蓋數據驗證認證、交易驗證管理、多鏈跨鏈、身份系統、智能合約等方向。應用方向依申請量排序主要圍繞交易系統、底層架構、數據安全、
數字貨幣和監管科技。
行業共識在于,國內專利主要是技術改良以及應用創新,關鍵技術基礎專利和核心專利較為薄弱。
如何理解這兩種方向上的差異?“核心就是源代碼是不是自己寫的,這是自主研發的根源。這個在可維護性上看差別很大,如果用第三方代碼,一旦核心功能出問題,靠修修補補可能解決不了。如果出現底層技術的授權方不再授權的極端情況,相關應用就可能存在停擺危險。”布比科技CTO王璟曾向記者解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