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區塊鏈上‘跑’的數據都是通過加密之后才上鏈的,因此不會造成隱私數據的泄露。”陳善華介紹,區塊鏈和非對稱加密算法的結合使用,基于區塊鏈匿名性等能力,在區塊鏈上對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得到進一步維護。用戶可將自己私密信息使用個人公鑰加密,私鑰用戶個人擁有,加密信息只有用戶本人能解開,數據共享傳輸時用戶雙方采用對方的公鑰加密,實現點對點的數據傳輸共享安全。在算法選擇上區塊鏈通常使用國際標準的ECC和我國標準的SM2,從理論上講,解密這件事情本身非常困難,幾乎無法做到,況且區塊鏈采用一人一密,數據泄露和被破解風險更小。
有報道稱,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區塊鏈本身攜帶的信息從未被黑客截取,所產生的問題均為交易所等外援問題。事實上,
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在于它的開源代碼中也可能存在不曾被發現的漏洞,進而被黑客利用。
黑客對區塊鏈技術的攻擊可發生在應用層、合約層、激勵層、數據層等6個不同層面。360安全團隊曾對某公鏈和交易所進行了安全測試,團隊發現42個漏洞,其中可影響到用戶賬戶安全的高危漏洞29個。360集團信息安全部王偉波表示,“通過分析一些安全事件,以區塊鏈攻擊為切入點,深入分析黑客的攻擊手法,可針對不同的攻擊,做好安全防護。”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