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主戰場是實體經濟產業領域,
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也將集中體現為落地產業場景后帶來的價值增量。“區塊鏈產業的發展必須通過與產業深度結合,推動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幫助實體產業創造出新的價值增量。”于佳寧表示。
當前,全球經濟從后工業時代向數字經濟時代轉變,依靠傳統工業和流量時代的互聯網遇到了瓶頸,信息互聯網開始向價值互聯網轉移,數字經濟趨勢不可逆轉,而區塊鏈正好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
據了解,區塊鏈產業圈分為 “礦圈” “鏈圈”和“
幣圈”。“礦圈”主要面向挖礦群體,包括礦工、礦機、礦場和礦池;“鏈圈”主要面向技術派,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一些應用場景,包括
加密貨幣、公鏈、側鏈、跨鏈、垂直公鏈、應用鏈等;“幣圈”主要面向投資
數字貨幣的群體,包括媒體、交易所、錢包、工具、量化交易和加密貨幣基金。
“礦圈” “鏈圈”和 “幣圈”三個圈層面向的用戶群體不同,關注點也不同。但隨著行業發展,慢慢會逐步融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區塊鏈技術持續創新,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開始在
供應鏈金融、征信、產品溯源、版權交易、數字身份、電子證據等領域快速應用,有望推動我國經濟體系實現技術變革、組織變革和效率變革,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我國的區塊鏈技術與實體融合的熱情達到了歷史最高點,更多的行業領軍企業開始布局、探索區塊鏈技術與自身企業實際情況的結合,這是真正區塊鏈技術和創新應用爆發的階段。”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
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相融合,重構整個產業鏈、生態鏈和價值鏈的一個重要前提還在于核心技術的占有以及規則的話語權。因為,誰擁有核心技術,誰掌握了規則的話語權,誰就能在整個生態鏈和價值鏈分配上獲得最大的利益。但是,我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區塊鏈的認識還是初步和階段性的,仍然面臨科研資金投入不足、產學研聯動不夠等問題,也遠遠沒有形成強大的技術壁壘。
《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 (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盡管區塊鏈技術的正向價值逐步顯現,但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一方面是合規性風險,在區塊鏈發展的早期階段,由于其本身具有傳遞價值的屬性,因此引來了一些不是專注于技術應用,而是熱衷于通過
ico(首次代幣發行)進行非法集資、傳銷甚至是欺詐行為;另一方面是技術層面風險,盡管區塊鏈融密碼學、分布式存儲等多項技術于一身,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本身沒有漏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