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工信部發布的《中國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的定義,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不僅包括
加密貨幣等公有鏈,還包括應用
區塊鏈技術解決商業及社會問題的
聯盟鏈。聯盟鏈在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賬本,通過共享賬本實現多方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據共享新模式”。通過引入區塊鏈的四大特點:分布式賬本、密碼學技術、終端用戶授權機制、智能合約及激勵機制,針對性解決多組織數據共享的四大難題。
針對上述數據共享的四大挑戰,筆者提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據共享新模式”,引入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密碼學技術、終端用戶授權機制、智能合約及激勵機制,針對性解決多組織數據共享的四大難題。
分布式賬本技術解決系統主導權之爭
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是一種在網絡成員之間共享、復制和同步數據的技術。分布式賬本記錄網絡參與者之間的交易,如資產或數據的交換等。在傳統數據集中共享模式下,關系對等的參與方不可避免遇到的系統主導權問題,在基于DLT技術搭建的共享賬本模式下,因每個參與方都擁有相同的賬本,主導權問題迎刃而解,并具有以下優點:(1)去中心化,每個參與方都有一份賬本,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機構進行集中維護;(2)不可篡改,通過哈希、時間戳、非對稱加密等數學算法保障賬本數據不可篡改,增加賬本可信度并降低審計成本;(3)大幅降低交易及記賬成本,由于是數字賬本,記賬的邊際成本為零。
密碼學技術實現數據隱私保護
國內外立法機構對數據隱私保護都有明確的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2018年5月正式生效的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也對個人數據隱私保護做出了嚴格規定。對此,區塊鏈使用加解密授權、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技術,有效實現了數據隱私保護。
終端用戶授權機制:利用區塊鏈的數學加密算法,如哈希、非對稱加密、CA簽名等,實現終端用戶對自身數據的掌控。即在未獲得用戶授權時,機構不得共享用戶的數據;只有在獲得用戶授權時,機構才可以共享用戶的數據。相比現在查詢征信報告的授權機制,基于區塊鏈的授權可以做到更細粒度,如支持字段級別的授權。
零知識證明:零知識證明是指證明者能夠在不向驗證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況下,使驗證者相信某個論斷是正確的。應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可以在密文情況下實現數據的關聯關系驗證,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共享。以
金融機構經常遭遇的重復融資為例,銀行無法獲知企業用以融資的標的物是否已在其他銀行申請過融資,原因包括:(1)企業不會主動告知銀行;(2)其他銀行基于隱私考慮也不會告知該企業的融資情況。但通過組建聯盟鏈利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則可以實現對重復融資預警,即不透漏企業在其他銀行融資情況的前提下,企業能夠向銀行證明此標的物沒有在其他銀行融資;反之,則證明失敗。
利用區塊鏈可溯源實現數據確權
利用區塊鏈分布式記賬、不可篡改等特點,可以有效進行數據確權。數據的產生者以及使用者作為節點加入到區塊鏈網絡,利用區塊鏈詳細記錄數據產生、流轉、交易等全部環節,通過節點標識每筆數據對應的產生者以及使用者身份。區塊鏈不但記錄數據本身,而且記錄數據的原始上傳方,以及數據被訪問的全部歷史,實現數據確權及精準授權,從而促進數據共享和流通。
基于智能合約的積分激勵機制
積分激勵機制是激勵用戶為獲得更多有價值積分而共享更多數據的機制設計。例如:(1)用戶上傳數據至共享賬本時,積分增加;上傳的數據越多,獲得的積分越多;(2)用戶通過共享賬本查詢數據時,消耗積分;查詢的次數越多,消耗的積分越多;(3)用戶上傳的數據被其他參與方查詢時,積分增加;被查詢次數越多,增加的積分越多;(4)建立共享數據后評價機制,根據數據質量的高低以及價值變現的大小設置不同的積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