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行對
區塊鏈技術的進一步挖掘,該領域的創新值得期待。據零壹智庫和WIPO數據庫統計,2009年至2018年,區塊鏈
金融專利申請數量共計2424條,位居首位的智能合約專利申請數量1105條,占比38%;其后的支付和
加密貨幣各有863條和687條,各占30%和24%;
供應鏈金融和數字票據專利數量最少,僅132條和88條,占比分別為5%和3%。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和供應鏈金融相關的專利占比不高,但近幾年增速逐年上升。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
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供應鏈金融體系的信用穿透,為二級供應商分銷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也吸引了包括工行、農行、建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微眾銀行等多家機構前來研究并開發其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運用。以工行為例,該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將應付賬款轉為數字資產進行交易,解決了供應鏈金融中的信用傳遞問題。
另一個具有開發潛力的領域是區塊鏈數字票據。民生銀行票據業務部總經理張立洲認為,相比電子票據,區塊鏈數字票據擁有顯著的核心優勢。首先,系統搭建和數據存儲不需要中心服務器和中心級應用,能夠節省成本并減少風險;其次,在區塊鏈技術下,數據的完整性、透明性和通過時間戳的可驗證性,使任何價值交換都可以追蹤和查詢;再次,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形式,讓票據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具備了可編程性和可控制性。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