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分布式存儲、交易可溯、不可篡改’的特點與貿易
金融應用場景高度契合。”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發布會上說。
具體而言,《金融時報》記者向建行有關負責人了解到,區塊鏈能有效妥善解決貿易金融業務的多項痛點。針對交易過程中參與方多、信息交互復雜的難題,運用
區塊鏈技術可以支持多方參與交易、實現多類型信息傳輸;針對交易流程長、交易不透明的困境,區塊鏈技術則可提供共識機制、并確保交易透明;該技術交易可追溯、無法篡改的特點,則解決了真實性難核實以及信息容易篡改的困擾。
這些優勢讓建行搭建的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大放異彩。自該平臺第一版于去年4月上線以來,已先后開通國內信用證、福費廷、國際保理、再保理等功能,為銀行同業、非銀機構、貿易企業等三類客戶提供基于區塊鏈平臺的貿易金融服務,目前累計交易量已突破3600億元。
此次升級的2.0版本則完成了多項優化。一方面,平臺新增再保理功能,商業保理公司可上鏈交易;另一方面,去年成立的建行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提供運維服務,保障平臺高效運轉。
而由中信銀行率先倡議,中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設計開發的BCFT平臺也不甘示弱。據了解,自去年9月30日上線以來,BCFT平臺累計交易量已達200億元,是目前國內銀行業另一大區塊鏈貿易金融交易平臺。
在近期升級后,BCFT平臺融合區塊鏈技術和多家銀行業務共識,提供了銀行間線上簽約的解決方案,主協議創新性地采用單邊開放式形式,簽署后即在已簽署主協議的各簽署方之間生效,單個銀行簽署主協議后上傳區塊鏈平臺。此舉解決了互相簽署協議的難題,不僅有利于銀行間業務關系的建立,也有利于銀行
聯盟區塊鏈的擴大。
事實上,近期兩大銀行系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的升級,只是區塊鏈技術運用升溫的一個表現。據零壹智庫和WIPO數據庫統計,區塊鏈金融專利占比(區塊鏈金融/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由2015年的2.71%上升至2018年的10.97%。工行、農行、平安銀行、微眾銀行等多家銀行均申請了區塊鏈金融專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