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了三個月時間,Jason對市面上各類公鏈進行了一番詳細的比對與研究,并認為:現有公鏈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TPS不夠,二是不支持數據結構化上鏈。后者體現在,市面上的公鏈只能存哈希,并不能存儲數據本身。因此,數據只能保證不被篡改,但數據是如何產生的、數據之間有怎樣的關聯,用戶無法得知。
準確的說,市場上所謂的去中心化應用,只是將交易數據上了鏈。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數據和處理數據,用來交易的時間很少。所以,若要誕生殺手級應用,必須要有一條真正的大數據公鏈。
INB的思路逐漸清晰。基于上述判斷,他們提出,區塊鏈3.0的關鍵詞是“數據生態模型”。在這一階段,區塊鏈需具備存儲三維數據的能力,包括:Coin交易數據、token交易數據和業務數據。這樣一來,才能保證交易和業務數據的雙重可信。

INB推測的“區塊鏈進化史”
如果說,區塊鏈1.0和區塊鏈2.0的代表分別是btc和ETH。INB則認為,其會區塊鏈3.0階段擔此角色。Insight Chian具體要做什么事情呢?
Jason以點評類APP為例解釋說,如果某件商品有100條評價,INB公鏈便會存入該商品的原生信息與這100條評價信息。每新增一條評價,鏈上便同步增加,評價數也相應+1。INB要做過程數據上鏈,用戶在鏈上可見商品的全面信息,而不僅僅是哈希數據,真正實現數據過程和結果的雙重可信以及不可篡改。
由于代碼開源,數據造假也更易被識別。以投票為例,若出現“票數在一段時間內急速增長、后續時段增量明顯減少”的刷票行為,智能合約可以輕松捕捉。愿意分析數據真假的人可以去編寫這樣的智能合約,希望得知數據真實性的用戶可以付費調用合約。
很多行業的數據都可以上鏈,Jason說:INB以互聯網行業為切入點。一來,該領域對數據可信度要求高;二來,互聯網行業的關注點,將從“怎么獲客”轉向“用戶喜歡什么”。基于INB公鏈的互聯網大數據生態運轉起來后,就能很好地順應這個趨勢。互聯網領域的數據種類非常豐富,除了點評、投票外,還涉及抽獎、搜索、調研、廣告、預測、電商、知識付費、信用、自媒體,等等……

Insight Chain設想的生態圖景是:點評數據、投票數據、電商數據、自媒體數據等全部上鏈后,形成一個共享大數據生態。你可以看到某個用戶在某段時間內,買了什么東西、給什么產品做了評價、看了什么文章、搜索了什么內容……由此,該用戶的精準畫像便被描摹出來,商家的精準營銷也有了依據。Jason還向筆者透露,INB目前正在開發一款DApp,進度已到80%,其中便集合了電商、微博、短視頻等數據,我們可以知道用戶的喜好、數據的好壞,并向用戶展示其所偏好的不同內容。名字還未最終敲定,暫時叫它“All in One”。
除此以外,INB還在研發包括BaaS、錢包、公鏈SDK、區塊瀏覽器在內的公鏈支撐工具,以及自研公鏈生態,Jason用以下幾句話描述了INB各產品、業務線的定位:
INB公鏈:全球首個支持業務數據結構化上鏈的公鏈;
Insight:通證經濟的踐行者,全球首款完全去中心化的應用;
礦貓:全球首款原生的完全去中心化應用;
微愿:全球首款互聯網應用的去中心化改造;
研究院:全球領先的區塊鏈+咨詢服務機構;
區塊鏈專利聯盟:全球首個區塊鏈專利聯盟,通過專利推進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聊到此,筆者不禁想起季琦的一番話:“創業團隊的變通能力、不斷摸索和創新的精神至關重要。如果守在當初不現實的理想模型里,這些初創的企業可能都會夭折在搖籃中。當理想的模型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的時候,我們要能夠敏銳地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然后不斷堅持,擴大戰果,才能成就大業。”季琦曾先后創辦攜程網、如家、漢庭三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市值均已超10億美元。
商業邏輯說的通,市場空間足夠大,INB已經具備一個好項目的必要條件。那么,作為一個公鏈項目,INB是否找到了現實可行的道路,并擁有承載上述設想的技術實力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