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行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重新發布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8年1月25日題為《關于央行
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的文章,對央行數字貨幣再次進行科普。同時,微信公眾號第二條發布支付司副司長穆
長春8月10日在第三屆中國
金融四十人伊春
論壇上的演講。
范一飛副行長: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
(原文刊載于2018年1月25日第一財經客戶端,本文略有修改。)
近年來,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央行及貨幣當局均在對發行央行數字貨幣開展研究,新加坡央行和瑞典央行等已經開始進行相關試驗,人民銀行也在組織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本文提出了有關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安排的一些思考。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應采用雙層運營體系
大國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經濟發展、資源稟賦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異較大,在設計和運營央行數字貨幣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制度設計所面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比如,需要考慮網絡覆蓋不足的偏遠地區的使用問題。如果采用單層(one-tier)運營,將面臨上述因素所帶來的極大考驗。為提升央行數字貨幣的便捷性和服務可得性,增強公眾使用意愿,可考慮采用雙層(two-tier)運營,來應對上述困難。
“雙層運營”有利于充分利用商業機構現有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通過市場驅動、促進創新、競爭選優。商業銀行等機構的IT基礎設施應用和服務體系已比較成熟,系統的處理能力較強,在金融科技應用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人才儲備較為充分。因此,在商業銀行等機構現有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及成熟的應用和服務體系之外,另起爐灶、重復建設,對社會資源是巨大的浪費。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等機構可以密切合作,不預設技術路線,充分調動市場力量,通過競爭來實現系統優化,共同開發、共同運行。這既有利于整合資源、發揮合力,也有利于促進創新。而且,大眾已習慣通過銀行等商業機構處理金融業務,“雙層運營”也有助于提升社會公眾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接受度。
“雙層運營”有助于分散化解風險。在以往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央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直接服務金融機構,而央行數字貨幣直接服務公眾,涉及千家萬戶。如果僅靠央行自身力量進行研發,支撐如此龐大的系統,既要滿足安全、高效、穩定的目標,還要滿足用戶體驗需求,很不容易。同時,央行還受制于預算、資源、人員和技術等客觀約束,通過雙層運營的設計,可避免將風險過度集中。
“雙層運營”可以避免“金融脫媒”。“單層運營”下,央行直接對公眾投放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與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將形成競爭關系。顯然,由央行背書的央行數字貨幣的信用等級高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會對商業銀行存款產生擠出效應,可能出現“存款搬家”,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此外,商業銀行吸納存款能力降低會增加其對同業市場的依賴,抬高資金價格,增加社會融資成本,損害實體經濟,引發“金融脫媒”。為保持其放貸能力和金融穩定,央行將不得不對商業銀行進行補貼。極端情況下,還會顛覆現有金融體系,出現央行包打天下的“大一統”局面。
綜上,“中央銀行-商業機構”的雙層運營模式是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的選擇。首先,不改變流通中貨幣的債權債務關系。為保證貨幣不超發,運營機構需要向央行按100%全額繳納準備金。所以,公眾所持有的央行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其次,不改變現有貨幣投放體系和二元賬戶結構,不會構成對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競爭,不會增加商業銀行對同業拆借市場的依賴,不會影響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也就不會導致“金融脫媒”現象。再次,由于不影響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會強化壓力環境下的順周期效應,因此也不會對現行實體經濟運行方式產生負面影響。最后,該模式更有利于發揮央行數字貨幣的優勢,節約成本、提高貨幣流通速度,提升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此外,由于具有央行背書的信用優勢,有利于抑制公眾對私有加密數字貨幣的需求,鞏固我貨幣主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