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貨幣本質來看
數字貨幣,我們先要看貨幣體系的兩個演進,即貨幣的本質和貨幣供給。
貨幣的本質就是貨幣的職能。因為貨幣就是貨幣的職能,所以貨幣并不需要任何實體形態。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知道到現在為止,只要能履行貨幣職能就是貨幣。人類歷史上貨幣的演進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信用的演進,一個是載體的演進。載體的演進,最典型的就是貨幣最終歸結于黃金。為什么黃金會成為一個特別重要的金本位的貨幣呢?因為黃金既貴而且沒有用處。特利芬提出,人類走遍天涯海角去勘探、開采和提煉黃金,主要是把黃金窖藏于更為壁壘森嚴的金庫中,沒有什么比這種貨
幣安排更浪費和更荒唐的了!這是特利芬的原話。黃金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不可偽造,信用特別嚴厲。金本位的特點是劣幣驅良幣,信用本位是良幣驅劣幣。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虛金本位而不是實金本位,美元成功借助布雷頓森林體系替代了黃金,國家信用最終戰勝了金屬的信用,人類最后一小截金屬的尾巴就沒有了。載體的演進從石頭,演進到塑料,演進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因我們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不是每個中央銀行都必然擁有貨幣發行權。主權貨幣信用是相互競爭的。一個國家強大的信用會壓倒另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所以才會有法定美元化和事實美元化。
從載體的演進歷史來看,數字貨幣基本上不屬于信用的演進。如果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信用還是沒有任何演進,還是央行代表國家的信用。數字貨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載體的演進而非信用的演進,我們大概能明白數字貨幣主要針對的是個人,主要針對的是零售,主要替代的是M0。它對于批發,對于機構,對大額實時交易的影響幾乎是沒有的。
其次,貨幣供給和信用需求是兩回事。我們經常談論現在的中國的貨幣政策叫做寬貨幣、緊信用。各國央行能夠供應基礎貨幣,但沒有能力供應社會信用。信用是一種需求,不是一種供給。所以各國的央行都僅能供應貨幣,不能供應信用。從貨幣到信用的整個發展進程,就是依賴
金融市場跟金融中介所形成貨幣傳導,如果是單層結構的數字貨幣,直接由央行發行給個人,那它一定會帶來巨大的麻煩。因為央行只發行貨幣,而沒有發行信用,整個的社會信用有可能由此坍塌,單層結構是完全不具有可行性的。
雙層結構保證了央行發行的是貨幣,無論它是電子貨幣、紙幣還是數字貨幣。但央行不能夠創造社會的信用需求。信用需求由經濟運行當中經濟總量和經濟的景氣周期決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央行不可能做到維持幣值穩定,只能做到維持通脹穩定和信用穩定,也就是CPI和PPI的相對穩定。我們了解這些之后,就知道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但并不能通過貨幣發行刺激經濟。央行做的是直接面對金融機構為購買企業資產的資金需求,這也是央行要推各種“粉”和PSL的原因。所以央行并非沒有信用擴張能力,因為他可以直接入市購買各種資產。這是我們所看到的貨幣供給跟信用需求之間有巨大落差的原因,央行能夠做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