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記者:Face Book具有足夠先進的技術能力,Libra會不會從根本上顛覆貨幣語言與貨幣邏輯?
周子衡:只要發幣的數字技術足夠“先進”,建社區、發貨幣,都是一蹴而就的。以至于數字經濟之有無、大小,成熟與否,都是次要的,甚或可被忽略不計了。這種認識或立場膨脹起來不得了,乃至宣稱,“沒有數字技術不能解決的理論問題,更沒有數字技術不能完成的實踐任務”,只要數字技術到位了,數字經濟便會開花結果,
數字貨幣便會大行其道。“數字技術先行,以技術壓倒一切、主宰一切”發展開來, 數字技術就被塑造成主導乃至決定數字貨幣、數字經濟的根本力量。任由下去,技術語言便開始替代貨幣語言,技術邏輯也開始無視貨幣邏輯,不僅“技術第一”替代了“社區第一”,而且技術決定供給,規劃需求。
如此膜拜技術達至信仰的“高度”,便不免淪為技術決定論者,進而,自覺不自覺地將經濟社會視作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貨幣圖畫。但是,經濟社會從來不是一張白紙,貨幣也從來不是“最新、最美”就最好。 數千年來,不論經濟衰敗,還是繁盛,經濟社會總是能夠找到與其相適應的——哪怕千奇百怪的——通貨形態及其制度性安排。這往往出自社會經濟本身的現實需求;離開或超出現實需求的外部設計或刻意安排,不論其貨幣構想怎樣宏大或其通貨愿景如何虔誠,終歸于失敗。從來所謂的貨幣先知,不僅在貨幣形態上如此,在貨幣數量上也一樣。在理論上,這被高度抽象為“貨幣供應是由貨幣需求所決定的內生變量”。貨幣史上的諸般變革所一再彰顯的,正是這一鐵律,亦即,需求是第一位的,供給是第二位,而技術是服務于供給的。這也正是紙幣晚于造紙術近千年的原因所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