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區域。從現狀及趨勢來看,大灣區加快創新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1.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目標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城市—產業集群建設的重要試驗田,將會成為中國邁入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標志。與其他世界級城市群相比較,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口規模、經濟總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行政區域的分割造成資源配置低效率與過分競爭,過去珠三角經濟發展模式中同質化競爭的現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此外,大灣區規劃將涉及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實現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資源整體規劃將是今后大灣區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因此,大灣區規劃的提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共同發展的目標基礎上進行區域整合,實現以創新經濟為驅動、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模式。
在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結構性轉變的新發展思路下,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共識,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全球創新中心—硅谷的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創新型經濟提供了范本,大灣區城市創新整體定位應對標舊金山灣區,打造“下一個硅谷”。根據硅谷當地智庫“硅谷聯合創投”發布的《硅谷指數2018》,硅谷各項創新創業指標已成為加州乃至美國經濟發展引擎。其中硅谷(包括舊金山)地區占據加州15.3%的GDP、71.5%的風險投資、74.6%的天使投資以及54.5%的專利數,作為區域乃至全球創新中心集聚效應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對標硅谷,在打造創新型產業經濟集群過程中有其自身優勢與挑戰。總體來說,
廣東省整體創新能力一直以來都居于全國前列。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廣東省創新綜合能力2017年首次超過
江蘇省排名全國榜首,2018年蟬聯第一,在研發投入、技術轉移以及創新載體等多個方面領先于其他省份,研發投入經費總量連續兩年保持全國首位,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全省在企業創新、創新轉化績效以及創新環境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在創新源頭的綜合能力如知識創造能力方面存在發展短板。
盡管廣東省在全國創新綜合能力方面占據領先位置,但灣區內部創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從大灣區各城市R&D投入與產出數據來看,
深圳R&D投入與研發投入強度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也遠遠領先于灣區其他城市。盡管廣州研發投入總量達到532億元,但研發投入強度僅為2.48%。從大灣區內地9城市先進制造業以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及所占比重可看出,深圳在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方面大幅領先其他灣區城市,東莞、佛山則依靠制造業傳統優勢在先進制造業發展中表現突出,而廣州則相較落后,以科技創新改造規模龐大的存量傳統制造業仍需加緊腳步,但廣州豐富的科研、教育資源以及發達的服務業體系將為高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灣區內部邊緣城市如肇慶、江門等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所占比重都較低,與灣區其他城市差距進一步拉大。
圖1 粵港澳大灣區研發投入與投入強度比例
圖2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城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及比重
圖3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城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及比重
2.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聯結網絡
以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默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對創新的經濟效應給予了充分論證。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應被視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知識溢出所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是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也是區域經濟集群化發展的基礎。在建設大灣區創新產業集群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城市群的創新外溢及規模經濟效應,同時也要避免區域發展中資源過度集中所產生的“極化效應”,實現城市功能和產業分工的合理分布。目前區域經濟發展逐漸呈現網絡化發展趨勢,城市群的聯結日益增強,這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集群規劃提供了新思路,也符合世界級大都市群的發展規律。
針對大灣區城市創新集群的空間聯結與知識溢出效應分析,本文構建了大灣區區域創新引力模型,根據港澳數據可得性選取了2005年以及2015年數據動態比較大灣區創新聯系空間格局的演變。該模型以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指標衡量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并以城市空間距離作為創新溢出效應主要變量,通過城市之間創新聯系強度計算,可量化區域創新總體空間格局。模型一方面反映了大灣區城市創新聯結歷史變化趨勢,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各城市在區域創新網絡中的功能角色,為今后構建大灣區創新集群規劃、打造區域創新樞紐提供決策參考。
圖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聯結空間格局演變
上面左圖為2005年數據,右圖為2015年數據,線條粗細代表引力強度。根據模型結果對比可看出,大灣區城市創新網絡聯結越來越緊密,聯結強度增長已十倍有余。2005年創新聯結強度最大的是深圳—
香港區域,其次是廣州—佛山的區域聯結。而2015年數據表明,除了深圳—香港、廣州—佛山兩大城市聯結外,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的聯結明顯變強。而這一變化也進一步驗證粵港澳大灣區制定《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政策的現實意義。根據“一廊十核”規劃,廣深科技走廊將沿著粵港澳大灣區東側聯結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并依靠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復合型交通要道形成一個創新要素聚集、空間聯結、產業聯動的創新經濟帶。此外,創新產業帶將聚集包括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廣州中新知識城、東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區等創新能力和潛力最強的十個區域。區域內部除分布有技術和行業地位領先的龍頭企業外,也將聚集大批具有創新潛力的"獨角獸"企業。大灣區“一廊十核”規劃不僅強調區域創新的聚集能力,還合理分布各創新節點,避免中心城市資源過分聚集,并能有效形成區域創新產業協調發展。
針對區域內各城市的創新聯結數據(表3)可看出區域創新網絡中心城市發生了變化。2005年香港占據近一半的對外聯結比重,作為粵港澳地區創新中心發揮了重要的對外輻射作用。而2015年,內地城市在區域創新網絡中地位逐漸提升,廣州、深圳、佛山超越香港位列大灣區創新聯結總量前三,香港的比重下跌較多,廣州上漲幅度較大。廣州作為大灣區科教科研中心,具有前沿技術研究以及人才儲備等優勢。據統計,廣州聚集了廣東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國家重點學科和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105.73萬人,科研機構152家,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9人。隨著近年來廣州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步伐,廣州在大灣區創新集群中日益發揮著“創新大腦”的作用,但在高新技術力量轉化以及創新成果產業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未來廣州要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創新極”,必須要充分利用區域創新網絡資源,做到對內和對外兩種資源有效結合。
表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聯系占區域創新聯系總量比重
此外,根據對大灣區各城市創新對外輻射及對內吸收能力的量化結果(表4)對比,灣區內地城市在創新溢出及吸收能力方面均有大幅提升。2005年數據表明香港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創新影響較大,而2015年,內地城市廣州、深圳、佛山在大灣區創新網絡的對外影響程度上迅速提升,甚至超越了香港。其中,廣州、深圳充分發揮了區域內部雙核中心的創新引領作用;佛山在創新能力吸收方面排在所有灣區城市榜首,說明佛山對區域內部創新溢出效應具有較強的吸收及轉化功能。
表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對外、對內聯結影響度
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集群影響機制
在分析了大灣區區域創新聯結基礎上,本文通過計量模型進一步量化區域創新影響機制。由于創新產出受到創新投入諸多因素影響,對大灣區創新產出影響機制進行定量分析可估算出哪些投入因素對創新效益存在影響,可以以此確定創新投入的重點和方向。根據大灣區內地各城市創新歷史數據構建創新投入產出模型,并考慮創新空間溢出所產生的效應。在模型中,衡量創新驅動力的主要變量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企業研發人員、政府研發經費支出、政府研發人員、對外投資以及人均GDP。創新產出則主要由專利數量以及新產品產值作為衡量。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在我們構建的模型中細分專利變量將更為直觀的區分創新形式與性質。
表5 創新溢出效應下大灣區創新投入/產出回歸模型結果
注釋:*10%顯著水平;**5%顯著水平;***1%顯著水平
表5的回歸結果表明,在1%的顯著水平下,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和政府研發經費支出對創新產出(專利數量以及新產品產值)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說明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對大灣區整體的創新產出促進作用最大;政府研發經費支出也對專利方面的創新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在新產品產值這一變量上并沒有產生顯著效應;而研發人員、對外投資與人均GDP對大灣區創新產出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最大的驅動力在于企業創新活力。根據中國各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排名數據,廣東省以33356家高新技術企業排名全國榜首;深圳作為大灣區內部創新中心,研發經費90%以上來自企業,企業對創新的拉動作用更是有目共睹。此外,在市場力量相對集中的行業,大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優勢,在漸進式創新和流程創新方面貢獻較大。但在新興行業,中小型企業顛覆式創新也為行業、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帶來活力,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力量的發展對未來灣區經濟轉型之路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模型對大灣區創新產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為政府和管理部門提供了制定創新驅動政策和措施的依據。模型再次驗證了大灣區區域創新能力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企業創新能力、產業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方面。結合各城市發展現狀來看,深圳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創新中心,研發投入水平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東莞、佛山、惠州作為傳統制造業中心,近年來在大灣區規劃轉型中也逐漸發力,產業逐步轉向高端制造業、創新產業等新動能。受經濟轉型驅動,這些城市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創新成果在全國范圍內表現亮眼。廣州作為區域科研、對外服務貿易中心,今后將會加大創新投入,在發揮其原有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創新產業、智能制造業等投入,通過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城市群深度融合實現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