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2019年2月,我國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從經濟潛力、產業特征分布、創新聯系和集群影響機制等角度深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狀及趨勢。展望未來,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堅持五個方向:一是堅持開放與融合的區域制度創新之路;二是發揮產業協同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加強創新網絡建設;四是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五是持續推進對外開放,將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和
廣東省廣州市、
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大戰略步驟。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灣區城市應充分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及區域協同作用,以創新為主導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推動灣區成為我國經濟新增長極。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狀和特征
1.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打造世界一流灣區的經濟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發展目標是要將該區域打造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以及世界級城市群,成為全球開放經濟與創新經濟的主要動力。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聚在入
海口灣區,世界75%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目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以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以及舊金山灣區為代表的三大灣區經濟。其中,世界第一大灣區—東京灣區經濟總量占全國GDP的1/3,該地區集中了日本的
鋼鐵、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等主要工業產業;紐約灣區除了是世界
金融核心以外,也是美國重要的制造業中心;而舊金山灣區則集聚了眾多高科技企業,成為舉世聞名的科技創新中心。灣區以其優越的天然地理區位優勢為城市群發展帶來對外貿易、要素流動、金融融通等經濟開放的條件。
與這些世界發達國家的灣區經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定優勢。首先,大灣區GDP經濟增速高于其他三大灣區,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次,粵港澳大灣區11城占據5.6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比三大灣區的面積總和還要大。相較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享有較大的人口優勢,充沛的人力資源可為灣區產業發展以及服務業升級提供保障,同時也會形成巨大的內需市場。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物流基礎設施最發達的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和機場旅客吞吐量要大于其他三大灣區,區域內的港口群、機場群、軌道交通網為人流、物流的高效互融互通以及產業聚集發展提供了條件。
盡管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一定的優勢條件,但與其他灣區經濟相比仍存在短板。首先,與世界三大灣區第三產業占比超過80%不同,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占比僅為64.9%。其次,粵港澳大灣區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僅有17家,不僅少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60家500強企業更是相差甚遠。另外,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比重偏低,與美國、日本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差距較大,灣區4所世界100強大學都集中在香港,內地城市高校人才培養能力仍需提高。此外,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面臨著新舊產業動能轉換、創新產業升級等經濟轉型問題。
2.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特征與分布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2017年GDP總值首次超越紐約灣區排在東京灣區之后,綜合經濟實力已然成為世界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中,香港、深圳、廣州作為區域核心城市GDP遠遠領先于其他城市,佛山、東莞作為第二梯隊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其他城市與發達地區仍有一定差距。
從各城市產業構成看(見表1),香港、澳門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內地城市中,廣州第三產業占比超過70%,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將憑借發達的第三產業優勢繼續發揮對外服務與貿易中心的地位;深圳除了高科技制造中心優勢外,金融、服務業、物流等第三產業也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與香港互聯互通的優勢將助推兩地產業鏈整合與協作;佛山、惠州等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承擔著廣州、深圳制造業轉移的產業布局任務;相較于其他城市,地區生產總值較低的肇慶、江門等地區第一產業仍然占比較大,未來可在第一產業上發展現代
農業,在與其他灣區城市協作基礎上逐步完善第二、第三產業。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產業結構
城市群的經濟聯結是建立產業集群的基礎,從城市產業定位出發進行區域經濟集群規劃將更能準確把握區域發展狀況。本文根據大灣區內地9市2017年主要產業經濟統計數據編制了大灣區優勢產業表(見表2)。其中,深圳在電子信息制造業遙遙領先,東莞、惠州排在之后,三座城市在產業鏈上形成有效互補。佛山機械、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排在首位,地理區域相近的佛山—肇慶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未來將成為灣區城市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廣州在汽車、醫藥制造行業中領先于其他城市,汽車制造業作為廣州市的傳統優勢產業,資源高度集中,而醫藥制造業發展迅猛,成為廣州市產業經濟新增長點。深圳市醫藥制造業也較為發達,以廣州、深圳作為中心輻射的醫藥制造業產業帶正在形成。在第三產業的核心—金融業方面,深圳行業增加值高居榜首,但與紐約、倫敦、香港、
上海、
北京等國內外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行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倫敦的1/3、紐約的1/7,金融業整體影響力和輻射力還有待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深圳—香港將在金融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建立深港兩地金融長效性合作機制、探索創新型金融市場。此外,深圳將積極發揮在產業金融方面的優勢,為大灣區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促進金融與產業有效結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