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三個層次來說說為什么
物聯網技術要成為一個制度性的技術,必然和
區塊鏈相輔相成。
1、設備的身份確認
區塊鏈技術在身份確認方面可以對物聯網提供非常大的幫助。任何一個價值網絡或者任何一個基于區塊鏈的
金融體系,最底層的就是設備的身份確認。在現實世界中,在基于人的金融體系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唯一身份。基于這個身份上才能開設個人賬戶,在這個賬戶上我們才能夠進行各類金融交易。在萬物互聯的世界里,“設備”首先得賦予它一個不可更改的可信“身份”。如果設備沒有可信身份,那么數據的資產化,以及基于區塊鏈的數據交易都不大可能發生。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數字設備身份不可篡改的特點是物聯網商業閉環的基礎。
2、設備的賬本系統
設備每秒都在發生著、發送著數據,數據如何來記載?如何來計量?這里有兩個概念,我想澄清一下。分布式數據庫和分布式賬本,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用分布式數據庫解決所有的問題。分布式數據庫確實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分布式數據庫無法幫助我們把這些數據資產化和金融化。要把這些設備數據實時發生的數據資產化、金融化,就需要分布式賬本。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提供了數據交易的記賬方法,這不是分布式數據庫能夠完成的。
3、設備數據的所有權確認
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算法(私鑰+公鑰),是數字所有權的一套確權方法。比如像
比特幣的所有權,完全看誰擁有這把私鑰。私鑰就是數字化版權唯一的確認技術。
4、設備數據的記賬和交換單位
數據資產化了,在交易時需要給出清晰的計量單位。首先,計算機語言里面的
token,在這里面起到就是這個作用。在金融層面解釋,Token 就是數據的記賬單位。其次,區塊鏈加密碼學的很多算法,還帶來了第二層次的東西——設備數據的隱私保護。設備數據的隱私保護如果解決不好,那么數據產權自然就無法確認。這個不是區塊鏈技術本身帶來的,而是基于區塊鏈的算法產生的。比如像零知識證明帶來的隱私保護、基于同態加密的密文數據共享、數據驗證甚至安全多方計算。安全多方計算是指不同設備之間數據在加密之后的協同計算。單純保護數據并不能帶來價值,數據的價值必須在交換、交易當中才能體現出來。但沒有基于區塊鏈的密碼學算法,可能很難很放心地讓大家來共享和交換數據。另外,區塊鏈技術是天然用來幫助我們把數字資產化的一整套技術,幫助我們確認數字所有權,防止雙花交易。如果單純從工程實踐的角度看,比特幣就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確認數字所有權來防止雙花交易。
所有數字化的東西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很容易被零邊際成本地復制、擴散。如何避免已經得到產權確認的數字,不被零成本擴散出去。如果數據可以非常容易地復制,顯然就構不成一個大規模的數據市場和價值體系。區塊鏈技術過去 10 年的實驗,證明了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數據的產權。以電子郵件為例,在互聯網時代,你可以把一份同樣內容的郵件發給 1 萬個人,同時本地還保留著你原來的那份郵件。如果數字成為價值物,那么顯然我只能交給一個人,而且接受價位的這個人,清楚地知道賣家已經沒有(數據)了,同時,第三個人不可能再得到。否則我為什么要花錢買你的數據?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石油是一種資產。工業經濟下帶來石油,真正的化石
能源,它也是一類資產類別,它并不僅僅只是用來驅動汽車,它也是資本市場上非常大的一類可交易的金融資產。那么,在物聯網的時代,設備每天每秒發生這么多的數據,它新時代的石油,驅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成為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上非常大的,非常有價值的一類新的金融資產。物聯網的商業要能夠閉環,要能夠產生百億美元、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那么一定要進入這個循環。
在這個閉環當中,業務邏輯當中一定缺不了數據的資產化和資產的金融化。缺了金融這個環節,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價值將大打折扣。我認為物聯網的商業模式閉環,一定是設備的網絡化-> 網絡的數據化-> 數據的資產化-> 資產的份額化-> 份額的交易化-> 交易的金融化。只有分割成標準的份額才能方便地進行交易,否則數據的買賣無法形成一個流動性很好的市場,也不是一個定價清晰的市場。基于數字資產的交易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金融服務,這是我個人從商業從金融的角度看物聯網的商業模式。
最后總結一下,就是所謂的顛覆式的技術,它的標志就是可以改變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這種改變具體體現為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比如互聯網。所有這些商業模式的閉環都缺不了金融這個環節,我相信物聯網也一樣,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