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的公共賬本,將各個區塊連成一個鏈條。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個系統,它讓一組互聯的電腦安全地共同維護一份帳本,每臺計算機就是一個數據庫(服務器),中間無需第三方服務器。
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末,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士在論壇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
近日央行在發行數字貨幣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經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經在該平臺運行。
隨著比特幣、萊特幣礦機相繼出現,大家已經認識到沒有不能開發礦機的算法,想通過改進算法來徹底阻止礦機和礦池的出現是不可能的。另外,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礦池也沒有之前想的那么可怕,甚至已經有人論證了礦池并沒有破壞去中心化。
比特幣找零機制就是有時比特幣交易中作為輸出的金額超過了用戶想要支付的金額,在這種情況下,比特幣客戶端會創建一個新的比特幣地址,并把差額發送回這個地址的機制。
Time-stamp,中文名為時間戳,是區塊鏈中區塊的內容之一。時間戳是指格林威治時間1970年01月01日00時00分00秒(北京時間1970年01月01日08時00分00秒)起至現在的總秒數。
區塊鏈的特點很明顯,分布式,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可溯源,加密性,注意,特點只是特點,并非優點,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并不存在誰有絕對的優劣,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商業模式上去思考,你究竟想利用區塊鏈的哪些特性
價值是一個說不清經常被爭議的概念,但也很容易理解,一個東西,你覺得有價值,那么它就是有價值的…在網絡中,別人覺得你的數據有價值,你創作的文章,繪畫有價值,那就是有價值。
為了促進商品交易,人們需要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易媒介,也就是貨幣。歷史上人類使用過多種東西作為貨幣,就中國而言,曾用過貝殼、銅幣等等,最終在國際貿易間,各國都將金銀作為通用貨幣。
根據前面對價值的定義,價值產生于交換過程,比特幣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價值,因為沒人用它交換,直到有一天,一位程序員用一萬個比特幣換了兩個披薩,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筆公開的比特幣和其他商品的互換
現在公鏈開展至今,從沒法實行個性化編纂到能夠個性化編纂,從單一的比特幣幣種到能夠以REC20的方法刊行代幣,從主網買賣量低到經過側鏈、分片、子鏈、形態通道手藝等處置方法完成買賣量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