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CS中國碳市場綜合評價指數結合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市場價值、市場活躍度、市場波動性五個指標,為全面了解我國碳市場發展水平,精準施策,充分發揮碳市場在重點排放企業碳減排進程中的內在驅動作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為中國的“富煤”地區,內蒙古的能源轉型值得關注。內蒙古北宸智庫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文風表示,到2030年,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發電量要超過火電發電量。目前內蒙古具備“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基礎條件。同時,大量的煤炭資源加上
“電力行業是中國最大的煤炭消費和碳排放部門,電力行業減排是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傅莎表示,“雙碳”目標下,中國煤電轉型方向清晰,從長期看,非化石能源需要在未來整個能源系統中占據明顯比重。煤炭消耗量應爭取盡快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電煤消費預計于2030年后進入下降拐點。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原冰說,要建設規劃大范圍配置的大電網,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科學規劃布局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二是持續優化區域骨干電網網架,三是不斷完善各級省級電網的主網架。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永東認為,新型儲能將成為電力系統調節的重要力量。目前技術發展較快、產業規模較大的,主要是以鋰離子電池為主的電化學儲能。2022年是中國電化學儲能電站投產運行快速增長的一年,極大地促進了上游儲能制造行業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加快能源轉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黨委委員、總規劃師張益國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減碳不減生產力的重要支柱。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足夠支撐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中國能源轉型做好“先立”,應有“三立”。第一要立電源,加速發展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第二要立儲能,擁有一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能源系統,才有可能提供穩定的、平穩的能源供給。第三要立電網,中國要有強大的電網,既要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納問題,又要能實現省際互通互濟。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表示,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有力促進能源轉型。特別要加大對綠色建筑的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做好包括綠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認定,這涉及從土地招拍掛、城市規劃、住宅建筑設計到住宅建筑綠色性能監測
能源轉型離不開金融支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表示,碳中和的投資規模大、周期長、風險高,早期在碳達峰前的投資主要在新能源、新能源基礎設施和新能源科技創新,這是為未來轉型打下基礎,同時也需要創新投資工具,對現有投融資體制進行改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表示,穩步由以煤為主轉向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長遠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化石能源還很重要,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協調互補
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布2022年度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涉及通信、互聯網、公共機構、能源、金融領域共43家。中國電子學會團體標準《綠色數據中心評估準則》《液冷數據中心余熱回收工程設計指南》正式發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總工程師李強表示,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一直把綠色發展作為重要戰略,不斷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數據中心的綠色轉型升級。目前,全省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均在1.3以下,天府集群內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均在1.2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