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自開市以來,每個交易日均有成交,其中一個特點是交易量隨履約周期變化明顯。履約期前交易量顯著提升,但在履約期結束后,市場總體交易意愿下降,成交量明顯回落。因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保證和提升碳市場流動性,是當前市場發展關鍵的問題之一
碳普惠是一項創新的自愿減排機制。這套機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碳金融”的方式,具體量化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并賦予一定的價值,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實現了個人碳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積極穩妥深化資源和環境價格機制改革,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和
近日,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新規則,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漂綠”行為的打擊力度。批準的內容規定公司如果沒有詳細的證據,將禁止使用“環境友好”“天然”“可生物降解”“碳中和”或“零碳”等環境聲明。禁止企業發布誤導性廣告和籠統的碳中和聲明
6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預備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成為明確的立法項目擬制定、修訂的16個行政法規之一,該條例將由生態環境部負責起草。
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用好“胡蘿卜加大棒”,“高碳價或碳稅即‘大棒’,適中的碳價是‘小棒’或‘中棒’,人民銀行支持工具則是激勵機制中的‘胡蘿卜’。”易綱介紹,近年來,人民銀行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綠色金融。2021年,人民銀行推出兩類碳減排支持工具,一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項目,另一類支持煤炭的清潔利用。
6月5日,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包括關愛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環境監督、共建美麗中國等十條內容。
近期,在德國柏林召開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CDM EB)第117次會議上,全球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接受表決并獲得審批通過,正式成為清潔發展機制(CDM)第101個小方法學,填補了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的空白。該方法學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聯合REFIRE重塑集團、中石化資本、環保橋等共同開發。
6月6日,深圳市國資委正式發布《深圳市屬國資國企2022社會責任報告》,這是深圳市國資委連續第六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相較于往年的報告,2022年度報告內容主動踐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新增ESG指標披露,在多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創新。
6月2日,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綠色電力交易簽約儀式舉行。來自發電企業、用戶方的代表簽訂了綠電交易框架協議。至此,杭州亞運會綠電交易全部完成,累計交易電量達6.21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76320.9噸。為助力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
6月3日,海洋(漁業)碳匯高峰論壇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論壇期間福州市連江縣向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國首張由海洋漁業部門備案確認的藍色碳票。據悉,這張藍色碳票涉及約171.8公頃藍色海域,折算成碳減排量27456噸,為海洋碳匯多元化交易提供更多“中國方案”“福州經驗”。
6月5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與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中碳教育科技(武漢)有限公司三方簽署共建碳普惠應用產業學院戰略合作協議,在碳普惠應用人才培養、碳普惠服務與應用研究、碳普惠項目孵化與實踐、碳普惠應用產業學院建設等方面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