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強畜牧業和城市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增長。《“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要控制農田甲烷排放,開展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甲烷收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和我國甲烷排放量分別為35580.13萬噸、5567.61萬噸,我國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比重為15.65%。2022年我國能源活動排放2537.22萬噸,占比45.57%;農業活動排放1850.19萬噸,占比33.23%;廢棄物處理排放1042.41萬噸
隨著雙碳目標上升至國家戰略目標并納入“十四五”規劃當中,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單元,我國各企業紛紛加入“碳達峰、碳中和”治理中。但是,由于數據收集難度大,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且收集的數據滯后,容易造成計算結果誤差
雙碳背景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均需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存在區域底數不清、數據滯后、企業動力不足等困擾。針對上述困擾,推出雙碳智慧服務管理平臺(碳賬本),一圖摸清碳底數、一鍵獲取企業實時數據
碳中和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碳中和,節能減排術語,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達峰則指的是碳排放進
中國石油學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官方網站正式宣布為打造石油石化“雙碳”服務平臺,開展行業碳足跡研究、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碳減排診斷、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雙碳”知識普及與宣傳等工作,為行業低碳發展提供、人才培養、低碳技術,力爭發展成為石油石化領域低碳專業智庫
江西省首個鄉村“四旁”林木碳匯項目選定了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四旁樹”(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態樹種)作為林業碳匯計量樹種,省林業局會同武寧縣林業局組織十余名工作人員,歷時大半個月,手動統計該村所有“四旁樹”的產權人、種類、樹齡
透明、完整和有效的數據是進行甲烷管控的基礎。夯實甲烷排放數據,建立甲烷 MRV 體系以及甲烷排放清單,引入移動監測、衛星監測等先進技術手段,以提高企業排放數據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甲烷控制和減排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是甲烷管控的關鍵
自 2019 年以來,中國的甲烷監測、利用與控制進入快車道。在農業領域、煤礦開采、石油天然氣行業均對甲烷的管控開展了一系列行動。 “十四五”是中國甲烷控排戰略的重要窗口期。 政策制定者需完善甲烷排放監管框架,制定行業甲烷逸散排放標準
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將甲烷減排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已成為趨勢。目前歐盟和日本已于 2020 年更新的 NDC 中提出了對包括甲烷在內的全行業溫室氣體進行控制。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則早在 2015 年在其 NDC 中承諾減少甲烷排放
2020 年 10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盟甲烷戰略》 (EU methane strategy),提出了在歐盟和國際范圍內減少甲烷排放的措施,重點覆蓋能源、農業和廢棄物處理行業。戰略的發布使歐盟走在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前列。戰略強調,能源是能夠以最快速度
實現“雙碳”戰略目標,需從能源供應、能源消費、人為固碳“三端發力”。其中,人為固碳的核心和關鍵是生態建設,而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是最經濟可行的發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