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挖礦里主要使用SHA-256算法。我們無需具體了解這個算法的具體機制,我們只需要知道,一個數字A通過SHA-256的計算后,將會變成一個長度為256位的數字B,此時B就叫做A的哈希值。
據了解,在12月7日舉行的核心開發者會議上,以太坊的開發團隊成員就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激活時間達成了一致,將以太坊區塊鏈7,080,000區塊作為激活點,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升級到新代碼。
10月4日, 瑞波幣發行方、金融科技初創公司Ripple的CEO Brad Garlinghouse接受媒體Cheddar采訪時稱,他認為,瑞波幣“顯然非常去中心化”。他作為公司CEO“無法控制瑞波幣的賬本。我不可能改變一筆交易。”瑞波幣的去中心化程度實際上超過比特幣和以太坊,因為用工作量
共識算法是所有區塊鏈 /DAG 的基礎,它們構成了區塊鏈 /DAG 平臺中的最重要部分。本文中列出了 30 種主要的共識算法,對算法做了概要介紹,并評估了各自的優劣之處。
實踐證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背后的工作量證明算法既低效又昂貴。因此,開發者們開始關注一種更快速更高效的算法:權益證明。區塊鏈分布式賬簿的工作方式是將一系列電子記錄連接起來,每一條記錄都和之前的記錄緊密相連;而每一批新的條目(即“區塊”)都要通過一個共識
區塊鏈的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它使用密碼學的相關方法產生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所有信息,因此可以用來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個區塊。區塊鏈格式首先被應用于比特幣。2008年10月,在中本聰的論文中,“區塊”和“鏈”
就像讓礦工互相間競爭求解一個數學題,誰先解出來了,誰的區塊就會被所有人認可。就好像開篇的故事講的那個村子一樣,每個礦工都在努力地推那個巨石,一旦石頭把自己記錄的那一頁賬目壓住了,他就大喊一聲,“我的工作量證明成功了,你們快來看!”全體礦工就都過
與之前的一個人或公司創建網絡的方法相反,區塊鏈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和計算機彼此合作來共同創建一個網絡。許多不同的“區塊”組成區塊鏈,隨著新區塊被添加到鏈中,區塊鏈不斷增長。加密技術支持并保護區塊鏈網絡。我們已經看到這被用于貨幣、數據傳輸和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未來一段時間,不是區塊鏈應用落地的爆發期。之所以這段時間這么火熱,更多的是一種市場炒作,是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應用前的泡沫式營銷。我認為在未來兩三年時間里,更多的還是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完善,基礎設施不完善,想將區塊鏈應
最早的區塊鏈技術起源于比特幣,以比特幣、以太坊為代表的眾多數字貨幣技術稱之為公有鏈;而針對企業市場、特別是金融行業,出現了以Linux基金會的開源項目超級賬本代表的聯盟鏈。 公有鏈與聯盟鏈獨立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技術路徑,公有鏈使用工作量證明(PoW